上小学那些事儿
因为还处于疫情防控应急状态期间,虽然没有一线人员那么辛苦,这个周末依然加班。这应该是第四个周末没有休息了。中午和同事一起吃盒饭,无意间聊起小学时的话题。
我们五个人,我和黄局两个湖南的,小刘(女)、小杨两个江西的,还有一个小刘(男)河南的,三男两女,70年代两人、80年代三人,来自天南地北凑在一起,话闸一拉开,除河南小刘把心事埋藏心里外,江西、湖南人你一言我一语,竟然是一顿开心的午餐。
因为都来自农村,总体看,70、80年代我们读小学的境遇大抵相同。
首先聊的是上学的路。
黄局处于长沙城郊,地势相对平坦,离学校比较近。我、小刘(女)、小杨地处山沟沟里,条件就差多了。特别是我那,家住半山腰,每天走坑坑洼洼的山路下到谷底,过一条摇晃的木桥,再上到半山腰的学校,三、四里路,不远不近,但对于我们那年龄的孩子来说,着实有点吃力。
记得读二年级那年冬,连降大雪,持续有两个月多月,屋檐、树枝、电线冰棱儿长的足有几尺。学校条件差,窗户玻璃属于那种乱了很久得不到及时修的,上课冷的直哆嗦。孩子们要说不长冻疮那是家里条件好,几乎大都手脚、耳朵和鼻子惨不忍睹,红肿得像馒头。
天寒地冻,为了防寒保暖,父母们可谓伤透了脑筋。上学路上,每人标配提个“火笼”,再带上几包木炭,权当一天的取暖保障。那时的我们,没有今天的孩子们幸福,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很多还是小车接送。
直到现在,每当我跟儿子等一众年轻一代讲我们的小学时候如何如何,他们都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讲得次数多了,就一句“知道啦!”敷衍我。哎,真是代沟啊!
接着聊的就是吃饭的问题。
我们四人有三人上学都是带中饭,小刘(女)可能路较好,中午都是回家吃。带中饭关键就是吃什么菜的问题。
我们都是农家苦孩子出身,那时哪有什么好菜,他们带的多是萝卜丁、干豆角,再就是一些时令小菜,我和小杨、小刘(女)农村味儿足一点,遇到现在春天充满生机的季节,还有蕨子、笋子、胡葱、水芹菜这些山珍野味,黄局、小刘(男)估计就没有这“口福”。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什么猪肉、牛肉、鸡鸭之类,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奢望了,最多在逢年过节打打“牙祭”。
虽然上学带饭吃,背后不仅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默默的付出。我们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为数不多的作业先做完,甚至不要父母催促,自觉得很。作业做完后,就是帮父母做事,什么烧火呀、洗菜呀、种菜呀、收稻谷呀、割猪菜啊等等,只要能帮忙的,都不落下。每逢清明前后的周末,还上山采蕨、采笋、采野菜,上学的菜也就基本有着落了,自食其力的东西,吃起来特别香甜!
接着聊到了勤工俭学。
那时的学校,条件有限,老师也是民办老师居多。他们不但要教书,还要出力。学校请不起人,老师们就轮流到食堂当起“大师傅”来。柴火之类就靠我们学生来帮忙了。
为了支持学校,也为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交上四、五百斤柴火。农家的孩子,大多数都很勤劳,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上山砍柴就成了“主业”。那时我们的想法很单纯,既为了完成任务,也可以为父母减轻点劳累。
对于砍柴,我印象特别深。因为一到暑假,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其他去处,就上山砍柴,还经常和邻居玩伴们砍柴比赛。砍回来后,把成捆的柴码成堆,看谁的柴堆得高、堆得好。有次一高兴,竟和邻居小孩上到柴堆打闹起来,一不小心掉到前面才犁的水田,狼狈不已!
其他几个同事的经历各不相同,有交米的,有交油茶籽的,有帮老师做农活的……反正都有勤工俭学的要求。
那时有的家长和孩子们不甚理解,有的还颇有怨言。现在想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教育是靠全民来支持的,当时的情况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正因为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有家长孩子们的支持配合,有全社会的理解包容,我们这些人才有了今天的成长进步,我们的教育才有了今天的高质量发展!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盒饭吃完了,我们,加班继续!
写于2022年4月1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