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记了在哪里看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到了一定的阶段,读小说就会很难投入其中,不是说不认真,而是其中的情节对你的吸引力,磁力减弱,你的思维在其中,但感情却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即使投入,也是那么一下子。
我认同这点,太多小说,我们不再熬夜三点看结局,不再为悲情和苦难在现实生活中沉沦,不再为情节里的美好而欢欣雀跃,大赞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也是如此美好。我们思维跟着情节走,心思被现实生存的社会牵住,我们不知不觉就有了这个理性来让自己不必陷入其中。说这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个貌似不同的阶段又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见解。但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跟我们的历程相关,还有市场上的书籍品质的参差不齐,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表现形式,抛去繁缛,还是能揪起你那颗心吧。
至于《一个人的好天气》,貌似一个人久了,总会被这样的题目吸引,但故事情节,小说风格都很现代,也可以说,至少,并没有抓住我的心。如今不太会十分客观的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因为想着能够完成一部作品,作者的辛苦必在其中,反而不知道如何来说好与不好,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作品,说其可看,因为我读完了,没有100%否定这部作品,说其不必看,因为对我个人来说,这本小说并没有突出点。
有时候我会觉得,一本书的优劣,也许一句话,一个点,就可以让你下定论,但在别人来看,未必然,这样的多元化对市场的繁荣倒是件好事。比如白先勇的《台北人》,看完很久我的心仍然被揪住,但吸引我的仅仅是一点,就是他能把人物描绘的像是站在我面前,举手投足,眼眸流转,就像我亲自看见一样,我从没读过其他人的书能把人描写成这样~
所以读小说,或者读书,是最难根据别人的评判来选择书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