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样的,世界却是那样的。有一个比较可悲的事实,客观上说,人类体验事物不会游离于体验对象而抽象的进行,自身的角度往往左右我们的体验。但是,有人总是梦想脱离事物的意义,生活在纯粹的环境中,这导致了一个可悲的结果,拆毁了客观事物的本义后,就与周围的人丧失了沟通的条件,成为孤家寡人,自我封闭一方面导致了梦想的清高,但另一方面,这又让它更触不可及。
阿弗雷德·阿尔勒说,体验就像一块有瑕疵的白玉,不能尽善尽美,的确,我们永远找不出一个真正的体验,因为充满意义的世界,遍布形形色色的谬误的暗礁。
人生意义的解读,尤其是个人意义的解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各个方面,,对事物的观点,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甚至是我们的野心和爱好,都是人生意义的诠释,它润物无声,却无处不在。
幸福的意义是普遍的,不幸的却很难找到共同的特征。我很赞同这一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相互理解的两个人,我们觉得被理解,不过是另一个善意的意愿。很多人都买追逐意义,但我们又发现所有的意义都在“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两极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普通人大都处在中间,偶尔偏颇,而在部分人群,尤其是对有个性鲜明思想的人的而言,这种摇摆,并不是两极之间的偏颇,而是圆周一般的转动,无论处于哪一个位置,其实都是极端。
在我看来,意义是有遗憾的,是缺损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小孩眼里的世界是完美的,因为他们的三观没有确立,成人才是缺损的,画地为牢,三观的坚定,偏执的用个性特征去诠释意义,但也无人有绝对说服力的证据,也不会有绝对说服力的反驳。因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互相理解,在于没有同样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一颗璀璨的星星是绝不能点亮一片星空的,因为一颗星星的闪耀,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而一颗大树的总和,却是单一的重量,人生阅历与经历赋予每个人生命的重量,既厚重,却稍显单薄和渺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们在中间。这不是在强调我们只是凡人,而是说身为普通而又独一无二的凡人,我们需要处在中间,不要妄图对号入座,要避免在“谬误”和“真理”两个极端诠释自己的意义。
我更渴望是那颗普通却伟大的小草,春风里摇曳,寒冬里坚守,荒芜里顽强,我不愿意是那颗璀璨却高而孤独的星星,也疲于成为那颗沉重而茕茕孑立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