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这是第三次参加持续一周的脱产培训了,前两次是以党支部干部的身份,这次是以处级干部的身份。这种培训的内容也有些规律,讲讲宏观经济,讲讲国家大政,党员培训就加上党性教育,处级干部培训就加上管理能力的培训。一周里只有第一天的课是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的,其中《组织领导与管理》安排的是下午3个小时+晚上2.5小时,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说:“这门课估计得分组搞个小组活动什么的,要是光老师在台上讲能把老师累着。”事实证明我错了,碰上了一位女超(liu)人(mang),楞是保持了全程的旺盛精力和清晰的思路。
下午的课是从活跃气氛开始的,老师通过和第一排三名同学说分别说对口相声的方式开始授课,而三位捧哏的显然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经常被老师的问题问蒙圈了,引得全课堂的大笑。而这种边讲相声边授课的方式并不是热身而已,它就是今天的方式,直到全天的课完成。5.5小时的课上下来和听一个相声专场的效果是一样的:脸部肌肉都笑累了。下边的课程笔记,我也只能尽量把当时风趣还原出来。
管理是什么
首先要记住,管理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后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多提醒自己这句话。Discovery有讲蚂蚁怎么合作过亚马逊丛林里的大河,每只蚂蚁拉着身边的蚂蚁,众多的蚂蚁组成了一个球在河水中滚动,每只蚂蚁都有一下是在水下的,但很快又会转到上面,其他蚂蚁再转到水下,就是这样的协作才让蚂蚁都顺利地过了河。
试问捧哏A:“你如果和捧哏B也这样过河,你觉得他会拉住你不松手么?”
捧哏A:“也许不会,没准还会踹一脚。。。”
那么为什么蚂蚁可以这样合作而人不行呢?因为蚂蚁头脑简单?你又不是蚂蚁你怎么知道,蚂蚁的脑袋占全身的比重可是要超过人类的哦。答案是因为蚂蚁的分工和人的分工是不一样的,蚂蚁生下来就知道了自己是工蚁、兵蚁还是蚁后,他们生理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蚂蚁的分工是生理分工,所以蚂蚁在分工上不会有多余的想法。而人呢,人的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生理上没什么差别,所以人会有想法。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捧哏A同学,你现在告诉我,你想当副行长不?”
A同学:“……”
还有一句要记住,管理是从分工开始的,是从事出发的,而不是从人出发的。所以管理的一大诀窍就是:尽量将问题简化成对事的管理,而非对人的管理。
集体、群体、团队与组织
列举一下多个人在一起的几个词。今天我们一帮人坐在一起,我们是一个集体,而集体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下了课,人们三三两两去吃饭,这种要群体,群体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机关里七个人组队参加羽毛球比赛获得了冠军,奖金一共500元,他们是为钱么,不,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是以荣誉为纽带的。而组织呢,组织是以目标为纽带的!讲到目标,大家是企业的我们就说说工商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工商企业的目标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要以为利润就是目标,利润只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资格和前提!
两种理性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中,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就是说人们为了达到精心选择的目的,会考虑各种可能的手段及其附带的后果,以选择最有效的手段行动。持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所选手段是否是最有效率、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与之相对照,价值理性的人们只赋予所待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价值理性只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对的就是对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汶川有那么多人生死未卜,而所有的进入汶川的路都断了,大型救援设备通通派不上用场,救援只能靠最原始的方式。试问如果你的救援总指挥,你会怎么选择?派大部队进入还是派小部队进入?我在有一次讲课的时候问这个问题,有一个公司的财务总监直接在黑板上开始分析,派多少人能救出多少人,算上成本收益了。我说“你给我回去!”这就叫工具理性。而当时的总指挥做得非常好,他的选择是:不管有什么困难,大部队进入!
再举一个反例,温州动车事故,当时的管理者一定是没有好好学习,这种事怎么办英国都有现成的先例。英国在出现铁路事故的时候,在确认伤者没有生命体征的情况下,管理者仍然决定推迟半小时通车,理由是:要给死者尊严。而我们呢,恨不得还没确定都没有生命体征呢,就要着急恢复通车。
同学们,对于你们这种央企的人啊,在这时侯一定要记住,要用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也就是说”要做对的事情”!偏向价值理性做决策往往是保护自己的工具,而且将来你的层次越高,越是不要计算太多,而是要做对的事情!
这才是大智慧啊!
人的四个特性
组织里的人是分三种层次的,比如你是部门老总,在电梯里看到行长了,和行长打了个招呼,行长也和你打了个招呼,你们互相都认识。这种叫“个体层次”,也就是你在组织中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比之差一些的是“群体层次”,虽然你没到和行长多熟的程度,但作为中层干部你也是被关注的,但准确地说不是你个人被关注,而你所在的一个群体是被关注的;最差的,你就是一个普通员工,电梯里遇到行长了你和行长打招呼,行长也会和你打招呼,但他其实不知道你是谁,只是通过你穿的行服,知道你是本行的员工,这个称为“组织层次”。针对个体层次的人,我们要基于领导理论,针对群体层次要基于激励理论,而针对组织层次的人呢,是基于结构理论管理的。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的人加一起也就占企业里的20%,他们可以被看作“人”,而组织层次的人占了80%,在管理理论上他们其实连人都不算,是以“物”的角度去管理的。所以要想在组织里有机会,先得努力向上成为一个“人”!管理从来不是向下的,向下的那叫负责,向上的才是管理!
1. 差异性
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所以要用人所长。欣赏身边人的优点是一种能力,是要培养的。
2. 战略性
忙是什么?(忙是心亡,你们这帮人国学看多了吧!)忙就是优先级的排序。
比如我和A同学老早就约好了今天吃饭,结果更重要的B同学头一天发来消息说“你明天有没有空啊,一起吃个饭”,你会怎么办?你一定会豪不犹豫地给B回一句“有空!有空!”,然后再和A说“实在对不起,明天临时有事,咱们改天再约。”所以记住两点:一,忙只是优先级的排序调整而已,二,下次谁在头一天甚至当天跟你说临时有事改期的,要知道这人可不地道了!
在重要/紧急的四象限中,人都是本能地选择紧急的事情,所以才要修炼自己,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要以为战略都是未来的事情,战略是现在的行为对未来的影响。
3. 主观能动性
4. 人的社会性
人是有社会性的,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本。商学院开EMBA课程,学费48万。你以为这帮人学EMBA只是为了听课么,课后建立社会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课程是咋安排的嘛,晚上还上课,晚上是给大家获取社会资本用的,应该出去喝一顿嘛!)
管理归因理论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我当年带学生去日本考察,租日本的大巴车。那服务简直是太好了,各种为客户着想啊,帮你搬行李啊什么的。第二天的司机换人了,但服务丝毫没差别,还是那么好!在日本呆了9天,我都对日本大巴司机的优质服务养成习惯了。此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回到了上海。当时心想接站还是不要找校车了,校车从来是没有服务的嘛!于是我就找了当地的一家大巴服务公司。到浦东机场的时候和司机联系上了,说我在机场停车站,去日本大家最后一天肯定要购物的嘛,去的时候一个包,回来都得两三个包,我就说“师傅,我们的行李太多了,您能不能在出口处接我们啊,省得大家拖着行李找车。”司机师傅直接回了句“不提供此项服务!”很生硬。等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车了,大家的装行李好费劲的,司机就在边上看着。和日本的反差太大了。上车之后,司机就在大家都拿出杯子喝水的时候,直接一个急刹车,然后说了句“本次高速上我只停一次上厕所!”我们这水也别喝了。我作为带队老师就要和司机吵起来了,结果导游还在劝我“他们都这样,你啊,就是在象牙塔里呆得太久了。”
回到学校我做考察活动的总结,我就出了大巴司机服务这个课题。同学们,管理问题的案例很多就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只有苹果、华为和宝洁才是案例的。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责任心有问题?社会发展水平还达不到日本的水平?看似都有道理,但这不是我要的答案,记住管理就是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微观入手,从工作入手,而不是从人入手。(将问题归因于那些我们cover不住的原因,潜意识里就是不想解决。)
研究一下具体工作的对应的绩效,原来的运输公司只有安全开车里程数才是绩效,现在都叫汽车服务公司了,所以要把服务的具体内容也要纳入工作职责,就要把微笑服务、帮客户拿行李这些具体的内容纳入进去。管理都最需要的是搞清楚客户的需要是什么。
待把工作的问题解决之后,咱们再来看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因可以分为主观归因和客观归因。在看待别人时我们常犯的错误叫“基本归因错误”。当他人失败的时候我们往往归因为主观(态度不端正、素质差,没能力);而当他人成功时,我们往往归因为客观(哼,运气好)。而在看待自己时我们常犯的错误是“自我服务偏见”。当自己失败时往往归因为客观(环境恶劣、运气不好,别人不给力),当自己成功时往往归因为主观(主要是我个人的努力)。大家知道员工最讨厌什么样的管理者么,就是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主观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要修炼才能克服这个问题,因为上边的问题是人性导致的,放松修炼就会犯这个错误,要修炼做一个厚德载物的领导者!
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偏见,再加上中国人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复杂关系,推荐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写出来了),结果就是误解是常态、理解靠修炼。所以管理就是沟通,沟通要靠换位思考。
该选谁
一个公司原来是基于传统技术的,现在要做技术转型,因此要选一个技术总监(副总级别),三个候选人:
- A君,工作经验15年,大专学历,对传统技术有丰富的经验
- B君,工作经验10年,本科学历,是A君带出来的,对传统技术有经验,对新技术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 C君,工作经验3年,研究生学历,对新技术有很强的掌握
这个题真是点到我心里去了,今年一口气新增了20个团队,就是20道这样的题啊。与会者大都选择B,原因呢,可能是比较中庸吧,但如果按老师的说法B是最先被排除的。B是A带出来的,把他提拔上来让A怎么呆?而真实的案例是,经过一下午的充分讨论,老板的结论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这句话可不是废话哦,老板是知道下边都是哪些派别的),由于我们的公司正在经历传统技术向新技术的转型,所以选择C。
第二天发生这么几件事。一,A和B一起提了辞职,二,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出来了,说曾经看到C与老板在某某会所出入,说C其实是老板的关系户。照这么说这个案例虽然是真实的案例,也谈不上是成功的案例。这是因为在一个组织里是隐含着地位系统的,打破地位系统就是“破格提拔”,决策者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
那么公司转型又需要选择C,应该怎么做呢?一些功课是要先做的:为了不突兀地打破一个地位系统,一个组织里要建立多个地位系统。对于专业能力强的人,越要修炼态度,因为群体决策是要看群体接受度的,这是个平衡的考量。
另外,怎么看待组织里的小道消息?其实小道消息就是员工对这件事的理解,说明员工的理解和官方的决策是有偏差的,所以要靠沟通达成共识。企业文化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企业最基层员工的思维方式,是员工共享的价值观。
绩效管理
先提个问题,功劳vs苦劳、能力vs态度、才干vs品德,到底哪个是你看重的呢?如果大家看重右边的,说明你们的企业根本就没理解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做绩效管理而做绩效管理。在管理上看,左边的才是绩效,右边的都不是绩效,需要转化成左边的才能成为绩效。管理的目标就是从事出发,而非从人出发,要让品德低下的人没机会犯错。
真正的绩效管理,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目标和手段是不能脱节的。只提目标不提手段是不可以的。目标制定得合理么?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但要通过手段将不合理的目标实现,永远不要为目标讨价还价,但可以为满足这个目标所争取的资源讨价还价。目标的分解,就是为目标找到手段,并把手段作为下一层级的目标,以此迭代。
大家一定是不喜欢绩效管理的,但绩效管理还会有,因为领导永远是喜欢绩效管理的。为什么呢?很厚黑,因为组织里的政治是以管理的面貌出现的。
对于组织内部直接产生绩效的部门,用绩效管理;对于不直接产生绩效的部门,用计划管理。
企业文化
前边提到,员工共享的价值观才是企业文化。所以不要以为有口号就有企业文化了。在企业从诞生到发展的各种周期里,企业文化的阶段也是不同的。
企业家文化阶段: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是没有企业文化的,充其量能叫做“企业家文化”。因为初创企业的文化是以生存为导向的,而共享的其实是老板个人的价值观。
团队文化阶段:下个阶段能叫企业文化么,也是不能的,充其量能叫“团队文化”。因为这个阶段的文化只是高管团队共享的价值观,是以规则为导向的。
企业文化阶段: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我们在研究企业文化时会看华为、会看海底捞,只有他们才算是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不过海底捞还是出事了,海底捞在为火锅勺淘下水道的道歉信中说到:海底捞遇到了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什么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呢,因为即便是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它其实是以绩效为导向的。所以要努力晋升到下一阶段。
平台文化:到平台文化阶段,价值观是整个生态圈来共享的,其导向不再是绩效,而是愿景、使命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