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三阴为手太阴肺,这是六经的主宰。其气往来交会于寸口,脉象沉伏,鼓动不浮,上连心部之脉。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二阴是少阴,其脉到达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之气如独至于太阴寸口,则这时经气已绝,所以脉气浮而不能鼓动,脉象如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以上六种脉象,忽然阴,忽然阳,互相交错,连接在一起,与五脏交错贯通,与阴阳相应合。这种脉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次。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了。以前您传授给我的经脉之学和我自己诵读到的从容之道,与您今天所讲的从容之法是一致的,但我还不了解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黄帝道:三阳相当于高尊的父亲,二阳相当于外卫,一阳相当于枢纽,三阴相当于善养育的母亲,二阴像雌性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交通着阴阳。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阳明脉软不动,九窍之气就要沉滞而不通利。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三阳一阴为病,表现为太阳脉胜,一阴之气不能制止寒水,因而内乱五脏,外现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二阳则病在肺。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二阴二阳交互为患,其病在肾,它表现的症状是任意骂人,癫疾狂乱。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心胞,下控小腹膀胱,以致闭塞不通,四肢就像分离开了一样。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一阴一阳软弱已极,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所发生的病变,或上或下,而无定处,饮食无味,二便失控,口干舌燥,其病在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二阳三阴为病,至阴脾脏也在内,阴气不能超越阳,阳气也不能约束阴,如阴阳互相隔绝了,那么阳浮于外时就会内成血瘕,阴沉于里时就会外成脓烂。
(原文)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今天学习了三阴三阳之论。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