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这些时间和地点是由具体的环境、理解、信仰和习惯所限定的,这些都限制了我们的经验,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如孔子说的三从四德,则是符合当时帝王将相妻妾成群的、带有强烈男权主义的封建王朝社会背景下的伦理观;鼓励生育的西方国家会对中国旧社会实行的计划生育,通过人身攻击、达到强制流产的目的,这种反人性、反人理的做法表示惊愕。
马思洛的需求理论中,将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差不多与之同一时期的澳大利亚的精神病学家维克特·弗兰克尔认为,人的自我超越的需要高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倘若设想一下,是弗兰克的自我超越理论,而非马思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作为一直影响美国社会的科学理论,那么,不只是当代美国文化会有很大不同,其他国家地区也会受影响。
总之,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或文化背景下,会使我们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即使我们叛逆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观,它们仍然会代表你生活的环境,影响着我们作出的反应。
二
其实,最直接、且对我们的认知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说世俗伦理道德是一张大的契约,那么家庭学校教育就是其基本细则。父母教会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谦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可能来自学校的考试排名……
三
此外,一些学科理论在商业上的广泛运用,如媒体广告通常以标口号和名人推荐来对公众狂轰滥炸,频繁的场景转换和感官诉求的这种控制使许多人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注意力跨度,目的是触发用户的情绪,创造对产品和服务的人为需求。结果,许多人对这些诉求形成了情绪化地、冲动地、笨拙地作出反应的习惯。但这些行为却违背了我们之前所接受教育的原则。
各种购物、视频、游戏软件也一样,通过不断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来迎合我们在自己狭小空间里的存在感和满足感。我们理智和意识失控,被情绪被裹挟着前进。
四
还有一些认知的获取途径,就是所谓的“真理”。认为绝对真理存在的人,把它当成一种精神实在而不是物理实在。但真理也能被迭代,我们所信仰的不一定就能成为真理,不能代表事实本身。真理只能作为客观事实被发现,而非被创造。
几乎所有女性都把面膜当成补水、美白神器,但客观事实可能会让我们大跌眼镜:面膜只能部分地起到补水和调节皮脂的作用,且只有正规生产的面膜才能起到保湿的作用,也只能持续几个小时,所有的护肤品只能在表皮层发挥功效。
人体的表层皮肤给我们的身体形成一道防御墙,其最基本的作用是封锁,而不是吸收。皮肤吸收水分的效率极低,没人会因为游泳几个小时而不会觉得口渴。而表皮层皮肤的水分绝大多数是从真皮层渗透去的。
我们认知的四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道。这和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的:“心智的呈现有四种,事情要么是也显得是;要么既不是也不显得是;要么是而不显得是;要么不是而显得是。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正确的目标是智者的任务。”有异曲同工之味。
以上所有的信息来源会一定程度使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所以,我们更需要使用批判性思考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考虑所有的事实和可能的解释,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因而更真切地认识、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批判性思考的本质是评价,是为我们用以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优点的过程;是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究,并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并使用批判性思考,沉淀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