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读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其中有关博雅教育的几个章节,每每被纽曼的哲思和文笔所惊艳而停下来感慨万千,当时就想写写读后感,但又无从写起,想来是纽曼在我脑中点燃的火花太多了。一周过去了,期间偶尔会又想到书中他提及的一些观点,也会觉得生活中一些难以理喻的事情似乎也得以解读。昨晚和一位6年前教过的学生聊过天之后本打算写写她与我分享的陈冠希的一段演讲视频的感想,但早上起来满脑子想到的都是纽曼,于是又把书拿出来,把曾经标注过的地方再读读,就觉得还是要好好做一个摘抄笔记,虽然还不能完全提炼为我自己的思想,但至少可以促使进一步思考。
纽曼在解释什么是“博雅”的时候,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All that I have been now saying is summed up in a few characteristic word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 "Of possessions," he says, "those rather are useful, which bear fruit; thoseliberal, which tend to enjoyment. By fruitful, I mean, which yield revenue; by enjoyable, wherenothing accrues of consequence beyond the using."
亚里士多德说:“人所拥有的东西中,特别有用的东西是指最后有结果的东西;博雅的东西一般只是使人愉悦。有结果,我指的是能带来收入;使人愉悦,则是在又用之外不产生任何东西。”
纽曼用“博雅”给大学教育定了一个基调,但我总觉得这个博雅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的教育之中,它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和《大学》提倡的”修身”之道不谋而合的。其中的“使人愉悦”想必也是所有追求各种实用和收益的人最终向往的。花一天时间读一本像《大学的理念》的书不会带来即时的收入,但读书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愉悦看似没有指向任何结果,但放到一生的时间里,它们会不会开花,会不会结果,谁又能现在就断言呢?就像《大学》里设想的,修身之后可以齐家,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博雅之后的人生不会太差。
但是纽曼并非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他提出知识的目的就是知识本身,博雅教育只是对心智的培养,无关乎道德:
Knowledge is one thing, virtue is another; good sense is not conscience, refinement is not humility, nor is largeness and justness of view faith.
读到这段话时一下豁然开朗了。有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是道德水平极为低下的人,总觉得学历高的人应该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但纽曼的这几句话道出了真相:知识是一回事,美德是另一回事;理智不是良知,文雅不是谦逊,见识的广博和公正也不是忠实。他进一步指出:
they are no gurantee for sanctity or even for conscientiousness, they may attach to the man of the world, to the profligate, to the heartless...
(博雅知识固有的)这些性质不是圣洁的保证,更不是良心的保证。它们可以附着于一个上流社会的人,一个浪荡之人,一个无情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为什么儒家除了推崇《大学》的修身之道,也宣扬“仁义礼智信”了,而西方世界是通过大学来教育学生心智,通过宗教来达到教化道德。看来知识和修养(道德)还是需要齐头并进,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