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比较崇尚的是知识、是智慧,具有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性格,比较重视斗争,喜欢冒险,喜欢享受现世的欢乐,哪怕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如果承认这个概括,就会觉得,的的确确,在阿喀琉斯身上是体现了希腊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而这种体现又是通过他的个性,他体现了这样一种民族性格的全部诗意。”(冯友兰)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高傲又嗜血,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露出柔软脆弱的一面;
今天,聊聊《阿喀琉斯之歌》。
在《阿喀琉斯之歌》里,阿喀琉斯流芳百世的英勇只是命运残忍的玩笑;一呼百应的背后,是希腊第一战士的年轻和迷茫。他在半神、英雄、儿子、爱人的不同身份中苦苦挣扎。
《阿喀琉斯之歌》除了勾勒出英雄不为人知的成长和性格外,米勒还写出了阿喀琉斯和帕托尔克勒斯二人坚定又长久的感情。
面对从小就被预言会成为英雄的阿喀琉斯,帕托尔克勒斯从未嫉妒,只有欣赏。通过他的眼中,我们作为读者也感受到了爱人的柔情、面对命运的彷徨、和能跨越生死的依恋。
由于《伊利亚特》的经典,大多读者翻开这本书时就已经知道二人双双牺牲于战场的结局。
可是哪怕早已知道结果,我们还是爱上了他们。
哪怕知道结果,我们依然偷偷期待着、相信着,期许着这个著名的结局会有所不同。也正是这隐隐的期待让最终的悲剧更加动人。
可惜沒有奇迹。
壹.
在希腊神话成千上万的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十年特洛伊战争。
战争的起源很简单:特洛伊的帕里斯王子去希腊做客时,爱上了当地某邦的的绝世美女:国王梅涅劳斯的王后海伦。
两人郎情妾意,一同私奔回特洛伊。
海伦的消失在希腊掀起轩然大波。
首先,帕里斯抢妻的行为违反了当时的礼仪。作为客人,他享受了国王梅涅劳斯的款待却伤害了对方。这显然违背了社会道德。
帕里斯的行为让他和他所代表的特洛伊城一下子成为无耻的化身、也成了希腊各城邦的众矢之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海伦的绝世美色,早在海伦与梅涅劳斯结婚时,希腊各邦就约定:如果有外人争夺海伦,那其他希腊各邦必须要帮助梅涅劳斯夺回他的王后。
于是,在梅涅劳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的带领下,希腊浩浩荡荡地出兵了。
这一战,就是十年。
这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在许多古希腊作品中都有提过。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
特洛伊战争的前九年漫长而无果。
因为特洛伊的城墙又高又厚,希腊军方根本攻不下城,只能打打附近的小鱼小虾。
将近十年过去,本来以为能迅速攻城然后满载而归的希腊将士们开始怨声载道,而各邦的领导也对领袖阿伽门农的自大和自私怀有不满。
当阿伽门农将象征希腊第一战士阿喀琉斯荣耀的侍女占为己有时,希腊开始内讧。
一方是高傲的希腊总帅阿伽门农,一方是认为自己被侮辱了的第一战士阿喀琉斯。这两个人,希腊哪一个都不能失去。
阿喀琉斯不满其他人和稀泥,于是一气之下拒绝参战。一时间,希腊人被反攻的特洛伊战士们打的节节败退。
这就是《伊利亚特》剧情的开端。
阿喀琉斯那“致命的愤怒”也成了这个战士的标志。
贰.
其实阿喀琉斯除了是希腊第一战士之外,更是命中注定的英雄。
阿喀琉斯的母亲是位海洋女神。众神之王宙斯曾经想要追求她,可是后来宙斯听说一则预言:这位女神儿子的能力将远超他父亲的。
因为宙斯本身就是推翻自己父亲掌权的神,所以他明白一个强大的儿子的威胁性。他只好放弃了阿喀琉斯的母亲,并逼迫她下嫁给一个凡人。
女神十分鄙视自己的凡人丈夫,可是她却十分珍爱自己的孩子。
在阿喀琉斯幼年时,她曾抓住他的脚后跟将他整个身体浸泡在冷水中。阿喀琉斯因此得到一身刀枪不入的皮肤。
可是女神却忘记了他的脚后跟;这也最终成了他的软肋。
希腊神话没有详细地记叙阿喀琉斯的成长过程,但我们知道他曾在名师门下习得不少关于草药的知识以及战斗能力。
我们也知道他有个亲密的同性朋友。
帕托尔克勒斯是希腊一小城邦的王子,与阿喀琉斯亲密无间,又心怀希腊的未来。阿喀琉斯在《伊利亚特》的开头宣布弃战后,他担心特洛伊会趁机击垮希腊军队,于是决定披上阿喀琉斯的战甲,替他上阵。
哪怕不能真的杀敌,振振士气也是好的。
可惜的是,帕托尔克勒斯低估了阿喀琉斯铠甲的重量,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他没有回来。
阿喀琉斯在得知消息后悲痛得难以自拔。他日日抱着帕托尔克勒斯的尸体入睡,哪怕后者在炎热的天气下已经开始腐烂。最后,还是帕托尔克勒斯的灵魂给他托梦,阿喀琉斯才忍痛将其下葬、重新加入战争。
杀死帕托尔克勒斯的是特洛伊最善战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海克特。而阿喀琉斯在特洛伊城门口大杀特杀,就是为了逼海克特现身,与他决一死战。
海克特出现了;一番决斗后,他倒在自己的城墙下。他的父母妻儿失去了依靠,特洛伊城也失去了最强的臂膀。
哪怕最后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中了帕里斯偷偷射出的箭,他打败海克特的壮举也确保了百世的芳名。虽然他最后没亲眼看到特洛伊城沦陷,但是他依然是希腊方最大的英雄。
然而这只是《伊利亚特》和古希腊其他经典作品中的剧情。我们今天要讲的,是2011年由布朗大学古典学毕业生玛德琳·米勒的长篇处女作,《阿喀琉斯之歌》。
叁.
有人可能会好奇我为什么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点到主题。
原因很简单:虽然很多非英语母语者不了解阿喀琉斯的故事,这位英雄在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西方国家非常著名。
英语中甚至有“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一说,来形容一个人的软肋。
所以说,作者在写作时会想到大多数读者都已经知道了阿喀琉斯的结局,也会在创作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想象我们看到一本从六耳猕猴的视角讲述的《西游记》、或者红孩儿眼里的《大闹天宫》。我们虽然可能不知道红孩儿幼时的细节和六耳猕猴学会七十二变的过程,但是我们知道二人最终的结局。
这种“先见之明”,会影响我们阅读整个作品时的心态。
《阿喀琉斯之歌》也是如此。正因我们知道阿喀琉斯和他的伴侣帕托尔克勒斯最终的死亡,我们发现到故事是从帕托尔克勒斯的角度讲述时是十分纠结的。
一方面,帕托尔克勒斯带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在外时截然不同、温柔细腻的阿喀琉斯。
另一方面,在我们越来越喜欢他们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他们在渐渐走向英年早逝的结局。
在小帕托尔克勒斯与小阿喀琉斯相识时,我们就知道他们有一天会一起打猎、一起出战。
当二人一起拜师学艺时,我们就知道他们一个会成长为伟大的英雄、而另外一个永远只能是勇敢的凡人。
当二人情窦初开、互相试探时,我们知道他们会是一世的好友与伴侣。
可是二人的成长,恰恰会成为杀死他们的利器。
帕托尔克勒斯在父亲的忽视下胆小孤僻,在阿喀琉斯的影响下逐渐变得善解人意。可是这个优点最终会促使他替阿喀琉斯征战,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死亡。
阿喀琉斯自小在英雄的光环中孤单又迷茫。有主见的帕托尔克勒斯缓解了他的孤独,但我们知道,最终失去了爱人的阿喀琉斯会体验最无边的痛苦。
我们眼看着两个男孩成长、看着预言中的死亡逼近却又无能为力。
在帕托尔克勒斯替爱人出征的那天,还在生闷气的阿喀琉斯为了让对方高兴起了个大早,亲自将自己的铠甲为爱人穿上。
他们站在清晨的阳光里拥吻。
我很快就回来了,帕托尔克勒斯说道。
阿喀琉斯叮嘱他保护好自己。虽然他还在生阿伽门农的气,却还是在军队离开后爬上高处,目送爱人远去。
可殊不知,这一别就是永别。
帕托尔克勒斯的死讯让阿喀琉斯陷入疯狂,促使他在杀死海克特之后一圈圈拖着尸体在城墙外狂奔,脸色的阴沉连众神都不敢阻拦。
对于读者来说,帕托尔克勒斯的死是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就是已确定的事实。
可是哪怕早已知道结果,我们还是爱上了他们。
哪怕知道结果,我们依然偷偷期待着、相信着,期许着这个著名的结局会有所不同。也正是这隐隐的期待让最终的悲剧更加动人。
因为,沒有奇迹。
肆.
《阿喀琉斯之歌》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阿喀琉斯与帕托尔克勒斯的感情,另外一条则是阿喀琉斯作为英雄的成长。
什么将一个人变成英雄呢?
能力吗?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有超人的能力。他们也许有阿喀琉斯的战斗力,也许有赫拉克勒斯的力量,也许有奥德修斯的三寸不烂之舌。如果只有能力,成不了英雄。
是战绩吗?
当阿喀琉斯一开始拒绝参加特洛伊战争时,有人说过虽然他现在天赋异禀,但如果不在战场上派上用场,他将会沦落成普通人。
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泯然众人是最可怕的结局。但是在失去帕托尔克勒斯的阿喀琉斯即使战绩累累、几乎变成了杀人机器,也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强大背后的责任和仁慈。
失去帕托尔克勒斯的阿喀琉斯在颠狂嗜血中屠杀整个特洛伊城的士兵,毁坏海克特的尸体。
可是当海克特的父亲、年迈的特洛伊国王来为儿子的尸体求情时,他却沉默了。面对年轻时也曾威震四方的老人,他没有扬威耀武,而只是轻轻触摸着老人的手,答应了他的请求。
除此之外,阿喀琉斯在将海克特的尸身送还后还宣布休战几天,让双方都有时间祭奠他们倒下的战士。
这个时候的阿喀琉斯,才真正赢得了叙述者与读者的尊重。
《伊利亚特》原本就包含了这些剧情,可是他突然的转变可能会令某些读者手足无措。
《阿喀琉斯之歌》则点出了这位英雄的心里活动。
其实阿喀琉斯本身就是个善良义气的人。虽然他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脑,但是在泄愤后又清醒了下来。
哪怕对面坐的是杀死自己爱人的凶手的父亲,在两败俱伤的场面中,有谁敢说自己是赢家?
在战争面前,又有谁能说自己毫无过错呢?
虽然《阿喀琉斯之歌》大多剧情都借鉴了名著作品,前者对阿喀琉斯私下的言行与想法进行了更加深度的探索。
从帕托尔克勒斯的眼中,我们看到了善良又孩子气的阿喀琉斯。他没有因为帕托尔克勒斯的家世嘲笑他,也没有因为他的瘦弱欺辱他。哪怕生在荣华之中,他也讲义气;哪怕身负神力,他也厌恶纷争。
这部作品虽然叫《阿喀琉斯之歌》,里面却有两个必要的角色。一个是大英雄阿喀琉斯,另一个则是将他如普通人般对待的帕托尔克勒斯。
没有帕托尔克勒斯,阿喀琉斯永远只是个遥远的名字。可在他温柔的目光下,阿喀琉斯变成了会哭会笑的普通人,让他的愤怒与柔软都有了缘由。
伍.
也许是喜欢在同一段时间内读同一主题的书的原因,我经常发现前后读的两本书有着意想不到的关联。
在看完《阿喀琉斯之歌》之后,我因为机缘巧合接着阅读《天龙八部》。其中,英雄乔峰不知为何让我想起了阿喀琉斯,于是我将两人做了个对比。
虽然我对武侠的了解十分浅显,但是故事里的乔峰很明显是个英雄人物。甚至可以说,他像《阿喀琉斯之歌》里的阿喀琉斯一样,是个悲剧式英雄。
第一眼看来,希腊神话与武侠小说中推崇的英雄主义有所不同。
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需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武林英雄们的重心似乎更在于保持社会的安稳与和平。不然各位挑事的魔王也不会被称作“邪教”、乔峰在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时也不会被整个武林唾弃。
换句话说,希腊神话的英雄需要参与战事,而武林英雄的角色则更需要避免冲突。
可是在某些方面,两个环境下的英雄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就像毫无怜悯之心的“杀人机器”与对曾经的强国国王、现在的弱者表示尊敬的“英雄”中的区别一样,“武林高手”与“武林英雄”的区别就是责任与怜悯。
因为对天下的责任与关怀,乔峰最终走向了他的结局。因为怜悯,阿喀琉斯最终成为了希腊神话中最受人尊敬的英雄之一。
《阿喀琉斯之歌》通过帕托尔克勒斯的视角将英雄拉下神坛,变成有血有肉的人。最终,虽然他留下了千古芳名,但是对于失去爱人的他来讲,名利已经不再重要了。
所以说,炼成英雄的,不仅是能力与战绩,更是责任与爱。
可是对于功成名就的阿喀琉斯来说,哪怕光环再大,痛失用一生守护的东西,英雄也只是个可怜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