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吴起列传》:时有英雄,坚子成名
文 / 网风!
昨日回到乡下老家,又一次见到儿时居住长达10多年之久土坯房,此番因无人居住早呈破败不堪的景象,不禁又是一番感慨。
这破败的房屋同样是历史的产物,它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与同时代的同类建筑在豫南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又将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散成历史的烟云。有时候想历史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今天?
下午回到单位时,天空已飘起了雪花,沏了一杯浓茶,如一尊静坐的活佛照例迅速沉浸入《史记》的精彩纷呈之中。
《孙子吴起列传》是司马迁在司马穰苴之后又选取的三位“兵家”人物——孙武、孙膑和吴起,将他们仨人合在一起所作的传记。这样以来,在儒、道、法、纵横家诸传之外,又增加了兵家,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为人物立传的广泛性。兵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被俗称为“十家九流”(小说家未入流),同属“诸子百家”,同属“百家争鸣”,在历史中时有“高光”展现。
司马迁在写作此传时,认为世上流传的关于孙武、孙膑和吴起的兵书太多,所以在本传中就不再详细介绍他们的兵法理论,而只是选取了他们仨人的平生事迹加以叙述。在选取他们仨人的事迹时,司马迁也不是千篇一律,取材谋篇各有不同,不仅写出了他们仨人的性格特点,而且也将自己的爱憎巧妙地注入了传中。
从孙武的勒兵宫女,到孙膑的被妒被黥,再到田忌赛马,再到围魏救赵,再到马陵之战,再到吴起的杀妻求名、啮臂而盟、母死不归、吮疽伪仁、言国之宝在德不在险、强楚伐秦和伏尸被射,司马迁对仨人的叙述由简入繁、渐入佳境,孙武的“勇”、孙膑的“忍”与“智”、吴起的“毒”、“狠”和“奸”得以次第呈现,令读者的想像力被无限激发,历史在文字中更是变得生动而又真实。
先说说孙武的“勇”。当孙武以兵法得以面见那吴王阖庐时,这个后来个在姑苏(南京)被越王勾践战败,并且作战中受伤病死于回军途中的的君王,竟然儿戏般让孙武用兵法“试以妇人”。好在孙武临场应变能力超强,一通三令五申的“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之鼓,一番义正严辞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辩,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当着君王阖庐的面先斩杀了被任命为军中队长的阖庐的两名宠姬。老天!这不但是庞姬还是两人,还是当着君王的面斩杀,并且君王还当面求情:“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这需要孙武冒多大的风险?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诚如斯言,好在孙武赌赢了!宠姬当面被斩,君王阖庐哪里还有心思继续观看操练?好在阖庐虽“不愿下观”,但由此开始深信孙武善于用兵。我猜想,司马迁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草草收笔,而未再用过多笔墨描写孙武与伍并肩之后的南征北战的众多壮举,大概是又想到了自己无端受刑和惨遭弃用,一时难免会情不自禁,悲从心来!是啊,在一般情况下,从最基层奋起,想成就一番功名事业的人,哪一个不需要借助贵人的相助?哪一个不是依托一定的平台?
当写到孙武的后世孙膑时,写到同时学习兵法的庞涓因妒嫉孙膑的才能而设计斩断了孙膑的双足时,司马迁不可能不想到“被宫”。“乃阴使召孙膑”中的一个“阴”字,饱含着司马迁对阴险小人的无限愤恨。而下段的另一“阴”字,则更能精准传达司马迁撰文时的心境,“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两个阴字都可以翻译成“偷偷的”之意,但暗含的感情有所不同。司马迁此时无疑将著作《史记》当作一场复仇之战,所以他对孙膑的“阴见齐使”是执赞扬的观点,这里有人生的智慧,君子算计不过小人,必要时也需做出改变。在这一点上,韩非子就不如孙膑和司马迁,不懂“以阴应阴”,因过度相信妒嫉自己才能的李斯而遭其暗算身亡,这或许参杂有性格的原因。
众所周知,田忌赛马和围魏求赵尽显了孙膑的的谋略超群,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从杂乱无章的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清每件事的本质并迅速找最佳的解决办法。桂陵一战,没有双足的孙膑终于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残疾的孙膑终于等来了最佳的复仇时机,13年后,曾经互为敌我双方的魏赵却联手成了战友,当魏赵大军踏上攻韩的征途时,燃烧在孙膑心头复仇的小火苗一定是立刻“暴膨”,在几十年令人倍受煎熬的等待中,梦想的小太阳终于照进了现实。如果换着是,我一定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而喜形于色。埋锅、生火、做饭,弃锅、再埋、生失、做饭,自大的庞涓率领魏国大军一步步靠近死亡的终点,当马陵道中“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在灯火中隐约出现,在“万弩俱发”中“自刭”的心中庞涓又该是何等地不甘?人之将死,庞涓仍在念念不忘“遂成竖子之名”,真是悲哀!
对于吴起这个人,从第一次阅读《史记》开始,我就对吴起充满反感。在现在生活中,这类不择一切手段追逐名利的人并不少见,常常他们还会活得风生水起,令人对是否存在天地人之道而充满疑惑。
关于吴起的杀妻求名、啮臂而盟、母死不归、吮疽伪仁、言国之宝在德不在险、强楚伐秦和伏尸被射,估计早已众所周知。在这里我想特意提一提那名“卒母”,她应该算是一名身处底层的“智者在听说吴起为儿子“吮疽”之时她立即大哭,并且准确地预测出自己的儿子也将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因接受吴起的“吮疽”而必将死于“愚忠”。这里面不知有没有包含司马迁对自己曾经“愚忠”于汉武大帝的悔恨?
至于吴起后来侍魏时向魏文候建言强兵富国的关健是“在德不是在险”时,我不禁为吴起的的厚颜无耻而感到羞愧脸红。而至于吴起逃到楚国做到相国,吴起使楚国国富兵强后却遭受被人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之上,司马迁对此的评价是缘于吴起的尖刻、残暴和丧失人性,我从一开始就十分赞同。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确,孙膑如此聪明,也不能躲过当初庞涓断其双足的命运。吴起那么善于见风使舵,但还是没能逃脱被射死在尸体上的命运,还留下了“刻暴少恩”的千古骂名。人生不能够不谨慎呵!
纵观《孙子吴起列传》,它展现了孙膑这样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表达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劝人向善的道德涵义。谁能不被孙武的勇于求险所折服?谁能不被孙膑的曲折经历所打动?谁又能不为吴起的刻暴少恩所愤恨?于此,你是否为作者司马迁在作品中影射的人生感悟所打动呢?
2018.1.9上午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