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目的:
断断续续一周多,我才读完稻盛和夫的《活法》,读完了《六项精进》前半部分,迫不及待想写这篇读后感,我可能更多的倾向于写我的父亲,不想听故事的,可以直接到看粗体。
读一本书,想一个人
读书时我喜欢写关于亲情的文章,总能赚得一把眼泪感动,那时候感觉故事可以虚构,但如今,我不需掩饰,我只想写真实的父亲。读完稻盛和夫的文字后,我觉得父亲是一个富有的人!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以前,作为一个淳朴的农民,父亲老是把家里的东西分给其他亲戚、村民;面对矛盾吵闹,能退则退……就是太老实了,受欺负,母亲评价说。为此经常吵架,小时候,觉得父亲欺负我母亲。嫌弃父亲,疼母亲……
说实话,我跟父亲交流从不主动提他的往事,除非他自己说,我跟他说起的都是一些家里的家常,仿佛这成了全家的惯例,所以很多父亲的过往,我都是从父亲很偶然的谈到或是母亲的口中得知……
父亲的背景:我的父亲时常笑嘻嘻的,小学学历,有受人敬重的父亲,有做菜非常美味的母亲,有经常做好事牵线搭桥的奶奶,还有听说从旧金山回来的爷爷,在别人看来很好的一切,而这一切我从未见过。后来家里穷得叮当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听母亲说,一次,父亲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从楼上摔下来,头部落地,脑内淤血,神智不清,爷爷奶奶为此花费了不少的医疗费。而这拉下的后遗症,到现在的某些时候,受到一点惊吓都会异常紧张。不时听到堂弟堂妹都说我父亲有问题,然而在我看来他是很正常的。
一、作为人,最根本的原则
稻盛和夫的这两部作品反复在强调,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日常生活,有一条规则是通用的,无论何时,问问自己:作为人,何谓正确。这是基本的准则,而这些基本的准则都是我们小时候所知道的,诸如诚实,善良,先人后己,礼貌,尊重……我们从小知道,但是觉得都是道理,后来在工作生活中却都差不多忘记了。
父亲和稻盛和夫一样在其一生中践行着这些美好的品质,尽管有时侯被人质疑,他们仍在坚守着。从小,父亲就买很多写着哲理,道理的字画挂在自家的墙上,每次遇到合适的时候就读给我们听,比如说,宁静致远,家和万事兴等等……吸引法则,我慢慢的仿佛读懂了其中的意思,善心会吸引善事,于是乎,很多时候我父亲也是“傻人有傻福”,得到别人的帮助。每次父亲帮助别人的时候,我都是很开心的,但是母亲是……(不知道怎么形容)无论谁说他,父亲总是乐呵呵的接受
母亲做菜不好吃,至少在父亲看来,没有奶奶做菜好吃,但是对于饭菜粮食,父亲从来都节俭不浪费。现在生活过得稍好了,对于家人洒落的米饭,父亲都会认真地一粒一粒地捡起落在桌上的米饭,放到碗里……对于文具器材都是特别的珍惜,父亲每次都把各种螺丝钉子等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大大的塑料盆里。那时候,我管那个盆叫八宝盆。有一次,我把用完的笔连笔筒扔到垃圾桶里,但是父亲却在我不留意时,在垃圾桶捡起我的笔,我是从楼上看到的,我心酸,心有愧疚……
勤劳工作学习,他勤勤恳恳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他经常跟我说,读书总是要有好处的……可惜我一直没听进去,之前,我宁愿去玩一天都不愿意呆在家里看课外书,我一心以为读好我的课本就可以了,也当然的,每次拿前三名,父亲也没说什么了……而父亲虽经常外出工作,但是一有空闲总是不时拿我的书去看,看到有兴致的地方,他就异常的开心,然后大声说出来,告诉身边的人。那时候不知道,什么让父亲如此求知若渴,或许是年少时渴望读书而家里穷吧……
二、思利他,常怀感恩之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中特别提到“大善”与“小善”的区别,思利他,心是好的,“大善”是别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而“小善”只是帮别人解决掉问题,一个治本,一个治标。从长远来看,小善只会招致我们自己的麻烦不断,诸如朋友一借再借,借完钱不还等,就是所谓的“好人不得好报”,而大善是在用智慧帮助别人,不是解人燃眉之急,诸如朋友借钱时,帮他找到财务缺口的原因等。我们应该做大善,而拒绝小善。
父亲固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分不出大善与小善,他也没有考虑这么多,但是在与人的相处,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他日常怀揣着利他心,家里略有盈余,就会主动提出给别人帮助,跟身边的人分享。说实话,家里并不富裕,地里的庄稼一到成熟就会给邻里乡亲分一分。
对于给予帮助的人,父亲逢年过节,庄稼成熟都会给他们送过去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这不经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父亲虽不曾有大成功,但是一生和乐,心里富足,是给我最大的财富了。父亲的很多行为,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往后的日子里时刻提醒着我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次读到这里,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只有心里富足,对得起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文末,我要提两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两点。一,每天反省自己的生活,待人接物处事是否得体,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二,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忘掉昨天的失败,好好的生活工作!
加油!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