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女性读者打电话向本刊求助,说她有个烦心事儿想请我们帮忙分析一下。于是,本刊记者和这位读者有了此次关于一个特殊家庭教育个案的互动。
男生写给女儿的情书被同学在教室里朗读,女儿羞辱难当不愿去上学
打通本刊电话的张女士,女儿畅畅上初中二年级。她所说的烦心事,和畅畅收到的一封情书有关。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下午,女儿畅畅放学回家后神情黯然,眼圈红红的似有泪痕。张女士忙问女儿怎么了,畅畅扑到她怀里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张女士紧紧拥着女儿,意识到一定有事情发生。
待畅畅情绪平静后,张女士轻声问畅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才得知:当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同学们都在忙着写作业。突然,一个叫赵坤的男生跑到讲台上,大声宣布要给大家读一封同桌严斌斌写的情书。接下来,赵坤故作深情地读道:“刘畅,你是我的yyds(网络用语:永远的神),每次见到你,我的心都狂跳!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你堵在墙角,来个超帅的壁咚(网络用语:通过身体近距离接触,制造出亲密氛围),告诉你,我喜欢你好久了……”
畅畅说,赵坤刚读完,同学们便哄堂大笑。畅畅羞得满脸通红,跑出教室,躲在走廊的角落里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好心的同桌过来安抚她,说如果需要,可以陪她去班主任那里告状。恰在这时,下课铃响了,畅畅便拎起书包回了家。
讲完事情的经过,畅畅恨恨地表示,以后再也不想见到那些同学了。
张女士听完十分气愤,第一个念头是找班主任告状,并打电话通知赵坤的家长,要求赵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女儿道歉。
掏出手机准备给班主任打电话时,张女士突然又停了下来,提醒自己要冷静,不能图一时之快。她分析,这样做虽然能给女儿出气,但也会给女儿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初二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必须稳妥处理这件事,不能给女儿留下心理阴影,而且,张女士对严斌斌有印象,有一次班主任在家长群里表扬过他,说他篮球打得棒,体育成绩突出,给班里争得过荣誉。她也在学校见过严斌斌,是个帅气开朗的男孩。她认为,严斌斌给女儿写情书,本来是件很隐私的事,情书里又有“壁咚”这种暧昧字眼儿,被赵坤当众朗读,自然让女儿深感羞辱。但事情本身,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告赵坤、严斌斌的状,让他们当众给女儿道歉,可以说合情合理,但肯定会搞得满城风雨,对三个孩子影响都不好。如果不处理此事,畅畅的心理阴影又难以消除。
当晚,畅畅没心思写作业,一个劲儿地哭,第二天也不愿去上学。张女士不好逼女儿,心里着急,于是想到了常看的《现代家长》杂志,决定向本刊求助。
记者支招:青春期这类事件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她建立边界意识、增强抗挫力的重要契机
记者接触过类似的家教个案,便向张女士提出以下建议和应对办法。
第一步:只倾听不评判,对女儿进行情绪安抚与共情。建议她多拥抱女儿,用温和的态度表明:“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这件事让你受伤了,妈妈很心疼你!”这样说,是让畅畅充分释放情绪,并告诉她这件事情当中她是无辜者,情书被当众朗读是那个男生做得不对,不要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第二步:分析事件性质,明确责任归属。向女儿阐明这件事情的当事者应负的责任。对于写情书的男生严斌斌来说,用情书形式表达青春期好感是正常的,但表达方式欠妥(如“壁咚”这类用语可能来自影视模仿,需引导其分清边界感)。赵坤公开朗读情书,已侵害当事人的隐私,需承担主要责任。班里同学起哄,很大程度上是跟风行为,但也反映了班级缺乏尊重他人的氛围。张女士还应向女儿明确,她会帮助女儿弄清赵坤公开朗读情书到底出于什么目的。整件事情当中,女儿没有任何责任,是无辜的受害者。
第三步:制订具体行动计划,帮女儿解决当前的困扰。张女士有必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并就这件事情与班主任保持密切沟通,沟通过程中要强调两点:一是女儿因隐私被侵犯造成的心理伤害。公开朗读情书的赵坤须当众道歉,班主任应在班里引导同学形成尊重他人的氛围(如开班会讨论隐私和边界问题)。二是弄清楚情书被公开朗读的原因,对写情书的严斌斌尽量不惩罚(因为从情书内容看,并没有恶意倾向),建议班主任私下和严斌斌进行沟通,提醒其早恋的危害。
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今后还会遇到类似问题,张女士有必要指导女儿如何回应嘲笑和不期而遇的羞辱。就这件事而言,可以指点女儿练习用一句简短有力的话回应,如:“你们不觉得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很无聊吗?”然后不再理会。还可以采取无视法,告诉女儿有时无视嘲笑反而能更快地平息事态,同学会觉得无趣而停止。
女儿遭遇“情书事件”后,张女士应加强女儿的心理建设,增强女儿的心理韧性。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和女儿讨论人际边界问题,如告诉女儿:“你有权拒绝任何让你不舒服的言行,包括情书和玩笑。”还可以与女儿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引导女儿勇于向不良侵害说“不”,如:“请不要这样和我说话。”“你这样做越界了,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张女士还可以借这次机会对女儿进行性教育,以平和、自然的方式与女儿交流一些青春期与性有关的问题,让她了解青春期男生、女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感情和亲密行为,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步:关注后续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应密切关注女儿的情绪变化和在学校的情况。看看她是否还因为这件事而感到困扰,是否影响了学习和与同学的相处。如果女儿仍然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或出现了其他问题,建议联系心理专家介入,或短暂请假调整心态。
最后,记者还向张女士强调,在解决女儿这次遇到的问题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不替女儿解决所有问题。通过提问,如“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赋予她主动权。二是避免过度反应。如直接找对方家长可能激化矛盾,应优先通过学校渠道解决。三是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可以和女儿分享自己青春期类似经历(如妈妈小时候也被取笑过),消除女儿的孤立感。
通过以上步骤,女儿会感受到被支持,同时能够学到应对人际冲突的技巧。青春期这类事件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她建立边界意识、增强抗挫力的重要契机。
对症下药,受“情书事件”困扰的女生走出心理阴影
张女士对记者的分析及建议颇为认可,决定分步骤实施。
之后,记者和张女士一直保持联系,从张女士反馈的情况中得知事情的处理过程。
发生“情书事件”后,畅畅一直闷闷不乐,张女士替女儿请了一天假,自己也请了假,陪女儿逛街、看电影,目的是转移女儿的注意力,尽快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
和女儿一起吃饭时,张女士给女儿分析了整件事情的性质。她说,初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很正常,只不过当众朗读情书、公开别人的隐私,是不对的。
随后,张女士跟女儿说出了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办法:她打算和女儿的班主任联系,弄清赵坤当众朗读情书的原因,要求他道歉,以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而对写情书的严斌斌,则要求班主任给予正向引导。畅畅听了,基本同意妈妈的处理方式。
为了减轻女儿的心理负担,张女士给女儿讲述了自己上中学时的一段经历:当年,班里有个男生和她同住一个小区,两家父母相熟,两个家庭经常结伴游玩。上初中时,两人上学、放学都结伴同行。有段时间,班里传他们谈恋爱的谣言。在一次班会上,她当着班主任的面,郑重向同学们宣布,她和那个男生只是纯粹的友谊,一些同学拿她和那个男生炒作话题很无聊。打那以后,班里再没传过他们的谣言。
张女士还有意识地和女儿讨论人际交往方面的边界问题,告诉女儿,她的人生路还很长,遇到类似问题的概率很高,面对这种情况她有权拒绝让她感到不舒服的言行,要敢于向不良侵害说“不”。
通过张女士的疏导、安抚和共情,畅畅受伤的心灵在慢慢恢复。
一周后,张女士又给记者打电话,说了她与女儿班主任的沟通情况。她把畅畅的事情讲给班主任陈老师后,陈老师很重视,第一时间就把赵坤和严斌斌叫过去谈话,赵坤坦白了上讲台朗读情书的动机。
原来,赵坤发现了严斌斌写给畅畅的情书后,又把情书的事儿说给班里关系很铁的另一名男生,那名男生怂恿他,如果敢当众朗读严斌斌的情书就给他买300块钱的游戏装备。经不住怂恿和诱惑,赵坤脑子一热冲上了讲台……
至于严斌斌的情书,严斌斌承认对畅畅的喜欢和欣赏是发自内心的,他还没想好以何种方式把情书交给畅畅,就被赵坤当众朗读,他想给畅畅道歉,却又鼓不起勇气。
为了给畅畅一个交代,陈老师决定增开一次主题班会,并亲自给畅畅打电话,请她参加班会。
张女士说,畅畅第二天就去了学校。当天下午第四节课,班会准时进行。这次班会上,陈老师安排了三个环节:一、赵坤当众向畅畅致歉;二、以“情书事件”为契机,开展尊重他人的隐私与交往边界大讨论;三、讨论青春期男生、女生心理与生理变化,如何处理来自异性的爱慕。
张女士说,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畅畅内心的不快渐渐散去,情绪恢复正常,目前已投入正常的学习。
以上案例其实是每个孩子在青少年,青春期成长中,家校共育,再加上社会的专专业机构指导,共同合力的结果。由此引发,不管是青少年时期,还是孩子成长的哪个阶段,如果这三方力量加孩子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没有什么孩子成长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家校一致,劲往一处使,严重的问题配合着社会的专业机构,促进孩子健康。良好发展。期待以后每次遇到这种家校问题,都能够通过三方合力,严重的可以寻求社会的四四方力量来高质量的解决这个理想案例,帮我梳理一下大致的解决过程。然后也把我刚刚的心得写在文末,就作为阅读之后的感想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