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三、以所作(分二科) 卯一、徵【云何名為應以所作尋求彼三?】 「應以審問」,「應以言論」。現在「應以所作」,來尋求這件事。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應以所作尋求彼三」?就是他的種性、和他的根、和他的行。是利根?是鈍根?是貪行?是瞋行?是三種。卯二、釋【謂如前說聲聞種性、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是名所作。由此所作,如其所應,當正尋求種性根性。】 「謂如前說聲聞種性」,這是第二科「解釋」。「謂如前」面「說聲聞種性」,這在〈聲聞地〉一開始說到:這個人從無始劫來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有「聲聞」的無漏的種性;這個人從無始劫來他就有辟支佛的無漏種性;這個人從無始劫來自然而然他有佛乘的無漏種性,他有佛性。這個人有「聲聞種性」、有辟支佛種性的人,沒有佛性。也有的人有聲聞的、有辟支佛的、佛的,三種佛性都有;有的人只有一種;有的人統統沒有。也是各式各樣不同。「謂如前說聲聞種性、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有「聲聞種性」,前面有說過「聲聞種性」的相狀、有辟支佛種性的相狀、有一佛乘種性的相狀;有貪、瞋、痴、慢、散亂,各式各樣的相狀,「是名所作」,這就叫做「所作」。他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利根、鈍根,有這樣的煩惱,就表現出來這樣的相狀,這就叫做「所作」。 「由此所作,如其所應,當正尋求種性根性」,由這個種性和利、鈍根和這個煩惱的行相,隨其所應,你就可以尋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甚麼種性。這個人是利根、鈍根,這個人是那一種煩惱是偏強的就知道了。寅四、以知他心差別智(分二科) 卯一、徵【云何名為應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這第四科,「以知他心差別智」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應以知他心的差別」就是他心通。知道他內心的差別,他現在是想甚麼事,各式各樣的差別的事情叫做「差別」。你通達別人內心的差別相那叫做智慧。用這樣的智慧「尋求種性」,尋求那個人是聲聞種性、是辟支佛種性、是一佛大乘的佛種性,就可以知道。「及以根行」,這個人是利根、是鈍根,是那一種煩惱偏強都可以知道。怎麼叫做「應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性及以根行?」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卯二、釋【謂如有一,善達瑜伽,修瑜伽師已得知他心差別智。彼由如是他心智故,如實了知種性根性。】 「謂如有一」,就是譬如有這麼一個人。「善達瑜伽,修瑜伽師已得知他心差別智」,這個人得了他心通了,他修止觀達到這個程度了。「彼由如是他心」的「智」慧的關係,「如實了知種性根性」他就是一入定,用他心通去觀察這個人就知道了,知道這人甚麼種性,是利根、鈍根,是那一種煩惱是偏重都知道。子五、安立(分四科) 丑一、標【於四種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復於五處如應安立。】 這下面是第五科,叫做「安立」。就是「安立」瑜伽,分四科。第一科是「標」。「於四種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前面這一大段說的就是結束前面。「復於五處如應安立」,還要在五個地方,來安立這個瑜伽來教化這個人。這是第五科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徵」。丑二、徵【云何五處?】 這是「徵」,下面第三科是「列」。丑三、列【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 這是五處。這五處列出來。丑四、釋(分四科) 寅一、護養定資糧處(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護養定資糧?】 這是第四科「解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這個「護養定資糧處」。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護養定資糧」?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戒律儀」分二科。第一科「明護養」。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舉戒律儀(分二科) 巳一、明護養【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 「謂若成就戒律儀者」,這是說若是這個初修業者,他成就了「戒」的「律儀」清淨,受了戒就能持戒清淨。「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即於是處」就是在清淨律儀這個地方,「為令不退」為令自己的道心不退,安住在不放逸,這個心要能保持內心的清淨,令戒不違犯戒,一直的不犯戒。「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如佛」所告誡,這件事不可以做。「如佛所許」佛說這件事情可以做,就是這樣子。「圓滿戒蘊學處差別」,佛叫你不要做我就不做,佛叫我做我就做,你若能這樣你的這個戒的律儀就圓滿了。這功德就圓滿了,「圓滿戒蘊學處的差別」。這個戒裡面各式各樣的不同,所以叫做「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這個持戒不是一天兩天,要長時期精進這樣修行,長期的不要「懈廢」,不要說今天不要誦戒了,這條戒我不用受持了。不是這樣子!要長時期「精進「的「修學」這個戒。巳二、顯堪能【如是能於已所證得尸羅相應學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殊勝學道。】 這是第二科,「顯堪能」。前面是這個「護養」這個「戒」,叫它清淨,長時期的學習不要退失。這是第二科,「顯堪能」。 「如是能於已所證得尸羅相應學道無退」,前面這樣子你已經成就的「尸羅」。「尸羅」就是戒,「尸羅相應」的這種律儀,這樣學習聖道而能夠不退,一直能這樣持戒清淨。「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殊勝學道」,你戒律若是學習長時期持戒清淨,你還能夠成就以前,就是持戒所未成就的「尸羅相應」的「殊勝學道」,那就是定。就和慧已經能成就了。顯他的「堪能性」,那就是有「護養」;戒律有護養定慧的功能。 下面是辰二「例餘善法」。前面是戒,「舉」這個「戒律儀」,這是說其他的善法。分二科「能防護」。辰二、例餘善法(分二科) 巳一、能防護【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 「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就是守護根門,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叫它清淨。「於食知量」這個飲食要知道量,不要過量不要吃太多。「初夜後夜悎寤瑜伽」,「初夜後夜」不要睡覺,中夜可以休息。「初夜後夜」要「悎寤」不要睡眠要修習止觀,這是一種。「正知而住」就是若來、若往、若視、若瞻這些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內心的清淨叫「正知而住」。 「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前面說過這個。「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這些沙門莊嚴的事情,這都是聖道的資糧,你能成就了這些聖道的資糧,就叫做「獲得資糧所攝善法的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這位初修業者你想要修瑜伽,這些事情你都要防護使令它不失掉。巳二、能長養【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恒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護養定資糧。】 「於後勝進善法差別」,前面是修學聖道的資糧。「於後」,就是正式修學聖道了。「於後勝進善法」正式地修瑜伽、修四念處。這個「勝進」,更有力量向前進步的善法,就是修習這個四念住,「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求聖道迅速的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為如」佛「所說」的聖道瑜伽的法門,你不要自作聰明增加上,佛這麼說你感覺到不夠還要再增加,不要!你不要這樣子;也不要減少。「平等現行」就是佛怎麼說就怎麼做,不增不減的,就叫「平等」。「平等」的把佛所說的這樣去修行,叫「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發出歡喜心我希望成就這件事,是「發生樂欲」。 「增上欣慕」是有力量的一個仰慕心情,我也希望成就這樣的聖道。「恒常安住勇猛精進」,不能說一天二天的精進,你要長時期的安住在「勇猛精進」裡面。這「勇猛」是甚麼呢?不怕苦惱,我不怕困難,你怎麼苦我不怕這件事,叫做「勇猛」。在這「勇猛」的心情裡面修學聖道,而不退轉這個境界。這個修學聖道這件事,不能沒有困難這件事,不能沒有困難的。所以加上一個「勇猛」,這個六波羅蜜裡面的精進波羅蜜實在就是「勇猛」波羅蜜,叫「勇猛精進」。卯三、結【是名護養定資糧。】 這就叫做「護養定資糧」。這前面這一切善法能護養定,是定的因緣,能建立定的一個因緣,所以叫做「資糧」。照理說也可想而知的事情,世間上的事情,不管你是士、農、工、商,這些事情做起來都不是容易,何況修學聖道!你不勇猛精進能成就?所以一定也要勇猛精進,「是名護養定資糧」。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些阿羅漢很容易就成就了。像舍利弗尊者他聽馬勝比丘說一個偈,他就得初果,得了初果他就來見佛。見佛的時候,這個大概是經過七天,舍利弗的舅舅,就是他的母親的弟弟來了,就和佛辯論,他的舅舅叫摩訶俱絺羅。佛問他:「你和我辯論,你把你的宗旨立出來,你以甚麼為宗旨」?「我一切法不受」為宗旨。佛說:「你這個見受不受?」,「是見受不?」你這個一切法不受是你的見解,你這個見解你受不受?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樣子他輸了。他就辯論輸了,他就走了,舍利弗聽見這個辯論的時候得阿羅漢!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一些人,有些人很容易,有些人就很難。這是甚麼原因呢?有難有易呢?就是你善根的栽培的關係。你栽培的圓滿得聖道很容易;你栽培的不圓滿,你得聖道就難!但是還是能得聖道。所以從這個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情況我們不要害怕,你不要勇猛精進這個事我做不到!你不用害怕,你就是栽培善根,天天這樣做天天這樣栽培,終究有一天,你善根達到一個程度了,一念相應慧,得阿羅漢!就得無生法忍了,還不是難事。(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