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距今3300多年,望着周王天子六驾,很多人都会沉思:周808年,怎样的治理让这个朝代有如此漫长的历史?
周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以德治国”,这也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源头。
但是,“以德治国”可以追溯到4388年前的中华民族鼻祖尧、舜、禹,这三位华夏圣贤君王,他们都是以“公天下”治国家。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王位给子孙,而禅位于贤达的舜。尧在位70年,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可用,请大臣推荐贤达之人继承他的王。大臣说:舜,有孝行,又有才华,能让人改恶从善。
尧,决定考察舜。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尧想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尧二个女儿成亲后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规范臣民的行为,臣民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尧再让舜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舜。最后,尧让舜独自去森林中,经受大自然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极强的生活能力。尧最后将王位传给不是自己子孙,而又贤达的舜。这比美国不让子孙当总统早4000多年。
舜,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舜继续按照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典”治国。可贵的是舜晚年也像尧一样,将王位不传子孙,传给治理大水三过家门不入的禹。 舜传位给禹的时候,孔子《论语》记载,舜对禹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话的意思就是:我有罪,和各地百姓没有关系,各地百姓有罪在我身上。这一句话,让我惊愕半天,屏蔽呼吸。我不敢相信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中国,有像太阳光芒一样光辉的思想,从上古至今,金光灿烂,照亮上古、昨天、今天、未来,和更遥远的未来……
禹继位时,黄河泛滥,面对浩浩洪水,禹改"封堵"为对洪水疏导。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治水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百姓就把禹称为“大禹”,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几千年的今日。
从尧、舜、禹,这几位华夏中国的上古君王,让百姓、天地,看到几千年前君王治国“公天下”与日月同辉的光芒。
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朝,治国从“公天下”发展为“以德治国”周朝治国主要用以下方法:第一,敬天。周朝认为天子是上天之子,是上天选派到人间代天行职的,必须对上天负责。第二,保民,即以爱民之心治理百姓,才有功德,就会得到上天持续的庇佑;第三,周君王认为上天判断天子的好坏,完全以百姓的看法,百姓认为好,君王就有得德,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周文王父亲季历之效法先祖,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使周也日益强大。周的强胜,引起商王猜忌,就以封赏诡计,将周王季历骗到殷都,又以祭天为名将他杀害。
季历死后周文王继位,他广罗人才,外部落贤士纷纷投靠周,文王都以礼相待。周文王探访到姜子牙有过人的才能,他亲自到姜子牙直勾钓鱼的悬崖边上请姜子牙,姜子牙要坐御撵才肯动身,文王亲自拉车。艰难行走了808步。姜子牙下来对文王说:“我保你江山808年”,周朝果真存世808年。
周文王在治国方略上请教姜子牙,姜子牙回答说:王者之道,是百姓富裕。在姜子牙辅助下,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划分田地。农民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税,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等德政。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继位。武王弟弟周公开始辅政。周公把周和周以前尧、舜、禹、汤华夏族的四位上古最英明的君王治理国政集合大成,制定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等级礼教,确立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完善“井田制”。这些制度以宗法、等级礼教让君王、贵族、市民非常明白自己该遵守什么样的规章制度,让统治阶级按照等级礼教理管国家,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教能以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周公礼教治国,周朝更加强胜,周武王讨伐纣王,牧野大战,一举灭商,华夏大统。后来孔子将周公集齐大成的中国礼教加以整理,使之成了主导中国封建社会治理国家几千年的理论基础,并影响至今的儒家学说。o
凭吊周王子驾六,人的心回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感受从古贯穿如今、未来,的儒家学说源头,无不感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和至今仍在我们心中的闪闪光辉。
那正是:
青山遮不住,
黄河远古来。
周朝八百年,
遗风三千载,
未来依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