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还是一个“幼浪”的时候,是那种学习成绩特别不给力的“幼浪”。我爷爷总跟我说,你现在的生活多幸福,能吃饱饭,还能去上学。
我很认真地告诉爷爷,他的生活才是我向往的,不用上学,天天在家看电视。
按照今天列位批评小破站,用“后浪”捧杀年轻人的角度观察,爷爷跟我讲这些话,真是居心叵测。
吃饱饭就满足了么?这不是在麻痹我这个幼浪嘛?
上学有什么要高兴的?上学就能过好这一生吗?
把吃饱饭、能上学定义为幸福,这是在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之前,对我进行这样情绪化的洗脑。
我爷爷对我说的话,真的是句句“反智”。
如果不是看在血脉亲情的份儿上,真的要怀疑他是不是怀揣阴谋,来谋害我这个“幼浪”的。
2
小破站经此一役,再也不用回答破没破圈的问题了。
我爸,一个在昨天的黄昏,还完全不知B站是哪一位的老人家,到今天早上,已经可以准确地读出“bilibili”。
吃早饭的时候他跟我说,“我觉得bilibili那个视频拍的很好,年轻人拥有了选择的权利那一段,打动我了”。
我爸,当他还是一个幼浪时,被号召上山下乡 ;当他成为一个后浪时,随着奔涌的人流回城读书、工作;在东北大国企几十年的工作里,他从一个后浪熬成了前浪。
在他的时代里,多样化的选择并不可贵,跟不上大多数人的选择却十分可怕。
我说,“爸,您放心,年轻人一定不会因为他们拥有什么选择权,而被打动的,说不定他们还羡慕你,所有的选择都由时代替你选择了,平平顺顺,有车有房”。
在他们的世界里,选择的权利并不珍贵,多样化的迷乱却让人困扰。
去年,有一个大三的实习生跟我说,“林老师,我真羡慕你”。
我瞬间懵逼,羡慕我啥?一个三十多岁中年发福的人,有什么值得二十岁的人羡慕?
她说,我未知的一切、需要选择的问题,你都做过选择了,且有了答案。我想直接跳到你的位置,拿到所有的答案。
那一刻我多想跟她说,春风打在脸上,觉得自己跟春风好搭的年华,才是最珍贵的啊。
3
幸亏我没说这句啊,不然放在今天批判小破站的话语环境下,这就是片面地歌颂青春。
一位知名的出版人发了很长的朋友圈,批评B站的狭隘,特意点出“人从生到死,每一个时间都是美丽的”。
话说小破站发这段视频发布的时间背景,不是五四青年节嘛?
谁过节,就说几句聚焦鼓励的话,这件事真的很有问题吗?
重阳节的时候,咱们没有一起歌颂过老人的善良、智慧嘛?那时候也没见谁站出来讨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我们要狭隘到什么程度,才会在某个人群迎来节日时,有人对他们说几句赞美的话,我们都要将之定义为“狭隘”?
抗拒赞美青春的,也许是真的觉得生命的每一个时间都美好的,也许是不敢正视已经永远失去了青春的。
4
一个中年人过个节有多难?
在青年节,这种什么都不需要吃的节日,朋友圈里的前浪们都能撕裂成两派,一派很感动,一派很愤慨。一派描摹美好,一派刻画险恶。
他们真的有那么关心青年吗?也许他们更在意的,是织补自己在那段年华中留下的遗憾。
我的朋友春爷说,大家总是花太少的精力去了解,然后花太多的精力组织自己的语言。
昨天看到一个后浪这样点评《后浪》,“《后浪》中说,‘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但如果青年只是拥有可以选择的权利,即使选项再多,那真的是值得推崇和骄傲的事吗?”
这真是对今天吵架的中年人莫大的讽刺,吵翻了天关心青年人该拥有怎样的大局,人家却更在意定义了怎样的自我。
比那个视频更有意义的,其实是围绕着后浪的diss与点赞。
这场讨论的意义,不仅是未来的某一天,当后浪终于成为前浪时,终会体会到那些不解风情的前浪寄语时,希望你握好那段年华的心情。
更是告诉那些爱为后浪操心的前浪,无论我们的感概多么发自内心,我们也总是会遗失掉一些,曾经身为后浪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