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教育,看到太多太多相同的腔调:只要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有样学样。
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还没有做父母,不懂做父母的艰辛,想当然的人云亦云;要么有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不需要操太多心,自然站着说不腰疼。
1.多元的社会,父母只是其中“一元”,父母爱学习,孩子未必爱学习。
所有人都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点笔者反对,但是,因为过分强调家庭教育,而忽视社会和学校班级等小集体对孩子的影响,就大错而特错了。
现在爱学习的父母比比皆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父母学习的热情前所未有,从学做父母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习摸索,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行为示范。
这么爱学习的父母,是否真的带来了爱学习的孩子?
就个人有限的了解来看,多数家庭还是在威逼利诱的路上一去不返。仅仅陪作业,就占据了妈妈们太多太多的时间、精力,陪作业成了妈妈们说不出的痛。
可见,爱学习的父母,不一定自然就生成爱学习的孩子。
孩子生活在活色生香的现实社会中,他们接触的信息并不比父母少,并且对现实和社会的认识更加直观和本质,自然也会对他们的三观和学习态度带来深刻影响。看不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就是过度自恋,也是对孩子的阉割。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算是一个爱学习的妈妈,这一点有太多身边人可以作证,但是我的儿子就是不爱学习,不是他看不到妈妈这个爱学习的榜样,而是他看到妈妈虽然这么爱学习,还是硕士生,不过就是一个穷公务员,收入少的可怜。
可是他大伯只有中学文凭,但是生意做的好啊,有数亿资产,他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挣钱多少与学习成绩无关。而且这个观念不是任何人教给他的,是他自己通过观察判断得出的结论。
这种情况下,即是终身持续学习的妈妈,也不足以给孩子满满的学习动力。
孩子有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的思考,也有自己的判断。
2.父母不玩手机,孩子就会专心学习?
也有不少人说,父母在旁边玩手机,却逼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当然没有心思,也觉得不公平,学习的意愿度降低,怎么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手机是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工作、交流的工具,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在玩手机,但是怎能否认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是在工作?
如果回到家就不能用手机,个人认为这个想法和要求,既不现实,也很难实现。
如果因为孩子学习,就把父母的手机全部戒掉,对父母是不是另一种不公?
如果真有回家就关机的父母,真是要刮目相看了。
我承认我没有办法到家之后完全不用手机,像我这种喜欢码字的人,电脑完全没有手机方便,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在手机上写的,写好之后,在电脑编辑排版。
你若让我在家不开电脑,不用手机,毋宁说,不要有码字的爱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与手机电脑有关的兴趣爱好全都放弃吧。
并且,我也试图下班之后不用手机,就在孩子旁边看书陪着他 ,随时准备着为他不会的作业而服务,但是效果不是差强人意,而是越来越差。
孩子会把你当做一个作业工具,不愿意动脑筋,也不愿意费心思,遇到任何一点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直接打断你,让你“教”他。久而久之,作业就变成了“妈妈不陪我不写”的情形了。
手机、电脑之与今天的我们就像农耕时代的锄头和镰刀之于农民一样,农耕时代,你能因为孩子学习而让农民全部放弃锄头镰刀,每天一放学就回到家里看书学习,陪伴孩子作业吗?
所以说,孩子爱不爱学习,跟手机没有半毛钱关系,手机说,这个锅,我不背。
3.学习是一项苦差事,并且需要一定的智商和情商基础。
太多的父母心疼孩子的学习压力,既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又舍不得孩子受苦,于是“快乐教育”应运而生。在快乐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父母秉承快乐教育的理念,不愿意承认学习本身的辛苦,认为一个“好理念”在手,“走遍”世界都不怕。
事实上,只要是进过学校大门的人,应该都有一个不太愿意承认的基本共识——学习很难,很辛苦,如果能够不学习,没几人愿意天天去学校受这份“洋罪”。可是,父母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读书时的真实感受,而对孩子和学校甚至社会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的孩子既要学习好,又要很快乐。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或者物理化学,任何一门功课都有它的内在逻辑和学习的法门,没有天长日久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任何一门功课想学好学精,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君不见,哈佛大学凌晨4点的教室灯火通明,那里可是集中了全世界的精英,可是他们还是要拼命辛苦,为什么?如果学习真的轻松又快乐,难道他们不知道玩耍的自在?
所谓的快乐学习,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是痴人说梦。你可以一直这样梦下去,教育怎么走下去,社会怎么继续下去,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美梦”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你想做一个“完美父母”而改变行进的路径。
4.绝大多数孩终将成为普通苦逼青年。
认为父母只要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孩子就能有好的学习成绩的观点,似乎隐含了这样一个逻辑——每个孩子都天生适合学校教育。
难道大家忘记了学校教育的来源,它天生就是为精英而准备的。虽然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是教育并没有质的改变,所谓的精英教育,就是淘汰教育,从免费的义务教育起,让全部适龄孩子都有学可上,另一个功能就是筛选,把不适合教育的孩子分流掉。所以技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学历低,将来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状况,总是想着“学而优则仕”,希望让孩子光宗耀祖,把家庭甚至家族的美好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读书不过是极少部分擅于读书的孩子的阶梯。
尽管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但是也有越来越多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回家继续啃老。接受大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虽很重要,但绝不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
不管家长怎么想,怎么认识,一个基本的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绝大多数孩子,最终都将成为苦逼的青年,拿着饿不死撑不着的薪水,扛着房贷车贷的压力,在越来越大的竞争和社会压力中,苟延残喘。
5.父母对孩子的作用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不能否认一部分孩子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变成了学校里的精英,从学校教育中脱颖而出,但是对多数孩子而言,如果学习不能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一再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陪作业的父母,尤其是陪作业的妈妈,心里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学习,接受能力,学习的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学习的程度。
针对孩子的状况,父母能够做的不过是更多的陪伴,更多精力和心血的付出,但是不能指望这样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怎样的汇报,父母是通过孩子来世间修行,而不是通过孩子来实现个人未经的心愿的,当然如果养孩子的目的就是“养儿防老“,不在谈论范围。
没钱的,就自己多陪伴多付出;有钱的,就请更好的老师来辅导。
如果怕父母“玩手机电脑“影响孩子,就给孩子一个专门的独立空间,他在自己的空间里不受影响不被打扰。
最根本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启动学习的动力。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再多努力,也难见效果。
父母做到自己的本职,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是他的造化了。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事实上,强扭的“瓜”,最后得到的都不一定是个“瓜“。
真心实意的不建议父母放弃自己的爱好,或者完全放弃工作,做一个只围着孩子转的“全职太太“或者“全职爸爸“,当然经济自由者除外,那是家庭和孩子太大的幸运。
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也需要父母太多的耐心和成全,但是过于执着,往往事与愿违。学习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放平心态吧,尽人事,听天命。
父母,能够做到在孩子的成长上问心无愧,就够了。
(觉得说得好,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