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秩序感?
秩序感是自己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按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简单来说,你给自己定了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确定的要求去执行并完整,秩序感就很强,反之,秩序感就很弱。
百度词条对秩序感的定义: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的运动变化以确定接受信息的含义,这种预测就叫做秩序感。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百度的定义与永澄老师的定义不一样,百度词条的定义对我的指导意义不够,执行起来不好,这里还是要按照“自己定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安排好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来执行。
百度的定义,反映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对世界认识的归纳总结的过程。比如对一个球滚过一个障碍物会按照直线运行有一定的预测等等。但是这个世界有很大部分是连续的,但是还有些是不连续的,用归纳法总结不了的,比如说成长,还有黑天鹅事件等等。
秩序感有什么用?
秩序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守纪律,一旦确定下来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去做,而不是稍微遇到点困难就要逃避。
时间的复利效应,不会让河东西出现在三十年之后,而短短的三年,因为秩序感的差距,就会带来天壤之别。让我来给你分析一下,秩序感真正有价值的逻辑究竟来自哪里。
根据我的世界观,我们生活在投影-现实世界,而真正的世界可能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连续的整体,它很有可能是非连续的,如上图的国际象棋所示,影子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可是真实的样子却是分离的两块(非连续)的物体。
在投影的现实世界中,你会发现一个人突然之间突飞猛进,短短的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只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一个人,怎么突然间就赶不上了呢?那只有一个原因:他在真实世界里,进入到了下一个非连续的板块上继续发展了,他实现了跃迁。跃迁只能来自于两块非连续板块的边缘,如果你无法走到边缘,就不能实现跃迁。
说到这里,你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秩序感的价值是帮助你高效走到该板块的边缘,跃迁至下一非连续性板块上发展。如果没有秩序感,就会在一个板块上乱动,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而拥有秩序感,就会给自己指出一个方向,持续走向那个方向。
有无秩序感在短期内是看不出来区别的,基本质是:与时间做朋友的思维方式。秩序感是“和时间作朋友”的人的必备要求。有秩序感的人,能长期持续做一件事,更容易产生复利效应,更早地通过复利的拐点,实现真实的跃迁。
实现跃迁通常有两个必要要素:一段时间的定向积累和不确定性,前者就必须有秩序感支撑,后者要让整个系统开放、接触到更多新观点、新事物。而为什么要实现跃迁呢?因为真正的快速发展,来自于跃迁带来的直线拉长,平时的积累只不过带来了提升的感觉而已。
秩序感的训练方法。
只需要找出这样的一件事:
- 有意义;
- 有点难;
- 可达成;
你要选择的事情本身是具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来自于价值积累,只要对自己的价值提升有帮助的事情,都有意义,当然你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更有复利、更有势能的事情。其次,这件事情一定要有点难度,不要太简单。最后,这件事情一定可以在当天完成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完成。
你需要选择一件这样的事来做,然后持续做下去,秩序感一定会持续提升起来。
简单的事情持续做,时间会让他迸发力量!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的,找到高概率正确的事情,并耐心等待一记好球。构建内心的秩序感,就是那件高概率事情,找到这样的事情并做下去,不仅仅可以提升秩序感,还可以增强意志力,让自己内心的从容感、面对困难时候的抗压能力、甚至自我效能感都会全面提升!
我为自己建立秩序感确定的事是:记录孩子的成长。
原因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自己留下记录,从去年开始,我要求8岁的孩子写日记,每天记录自己有收获的件事,但是坚持的并不好,虽然他每天都写,但是写的越来越简单,最后成了以下这个样子:
后来进行了思考,可能孩子对写作这个工具掌握的不好,认字,运用等等还有一定问题,我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每天记录我眼中的孩子,并且给他看,算是对他的生活的记录。
这样也可以花时间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情况。
时间:每天记晚上记录,如果当天晚上没有完成,第二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这事
内容:如果我在身边,就记录一件我看到的,发生的能留下美好回忆的事。如果不在身边,让他描述一件事,由我来想象,并记录。不在身边时,8点30分进行电话或视频交流。如果没有本子,可以用手机、电脑应用的形式来记录。
一期时间:7天(周任务)
孩子的秩序感训练:进行体育锻炼,以对抗形式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训练
原因:锻炼身体,他的身体有点小胖
时间:晚8点30分——9点进行(视任务完成情况,可行当提前)
内容:互相比赛形式进行,俯卧撑不少于10个(我翻倍),仰卧起坐不少于30个(我50个)。如果不在身边以视频形式对抗完成。
一期时间: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