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字典里说,所谓的‘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有了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自然地形成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是,另外一个事实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如果目标不切实际,就是再努力,恐怕也很难成功。有些最终通过坚持不懈可以达成的目标对一个寿命有限的人来说依然是不现实的。
- 我告诉那位同学,“你想用半年时间实现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我告诉你,你的情况,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那位同学愤怒了,咆哮着我作为老师,帮不上什么忙,并且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自己。我知道那位同学的愤怒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在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觉得在这时善意的安慰与鼓励和虚伪的欺骗有什么分别。他生气不是因为我说了实话,而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活生生的拒绝现实的例子,我想,任何一个冷静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那个样子。
- 对大多数人来讲,所要做的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按照正态分布曲线来看,仅有不到1%的人有机会追求那些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 已经有人做到了。
-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 对于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一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们的目标确实是确实并且可行的。
-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更常面临的尴尬是:如果不开始行动,就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