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21.10.24
《针灸大成》中与“阴阳”有关联的部分条文描述
以下条文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这里偏重于对阴阳概念的探讨,故其他内容不作重点描述。
经络论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冱,凝冱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五脏与经脉的关系,通过五色相连;
*阴络与阳络的关系,阴络与经脉的关系;
*阴络偏于内里征象,阳络偏于外在征象;
*阴络与阳络,阴经与阳经。
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已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上下,谓膈上下。
*一帧帧气血逆乱的景象,它们和阴阳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来看看下面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也许能看出端倪。
3、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不明白,往后看。
4、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像尚未断奶的婴儿的嘴巴——他的眼睛
也尚未断奶,他还想一切都要。
他能体会到,夏天和秋天的变化
尽管他体内总有某物滞留。
在其他所有树都
长根的地方,他只有两条腿。
当诗歌在他体内突然升起时,
他觉得他要写上一会儿,直到他明白
他干这一行实际是为了什么。
他迟迟才睁开的眼睛
搜寻到窗户的那边,但笔
还在继续写,好像承受着记忆的压力。
此时,他的身体像大坝一样驻扎
坝墙后储藏着一切。
5、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阴阳也许只是一种抽象的属性代表。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曰:风雨之伤人,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而传人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冱,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也。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冱气去,故曰虚矣。
*这里的阴阳依旧是属性代表。可能指代的是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冱,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这里的阴阳应该是侧重于阴气、阳气。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已成,刺以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这一条承上启下,很重要。可以从“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的刺法来倒推“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的机理以及“阴阳”的含义。第10条作具体探讨。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表里,经络枝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火字旁}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查其九候,针道备矣。
*道与术之间还是存在距离的,这一段的中心词汇为“虚实”,不提“阴阳”二字,但万万不可把虚实当成阴阳来看,就好比道与术的距离,虚实只能看作是阴阳的属性之一。(这里是很不成熟的理解,阴阳实在是一个很抽象很抽象的概念)
2~9条都摘自《针灸大成》的【调经论】篇,经推测阴阳属于抽象概念,可以指代所有的对立概念,基于这一点,再回过头来分析刚才前面2~4条悬而未决的条文。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已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上下,谓膈上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上面的这三个条文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完全忽略掉“阴阳”这两个字眼,意义不大,好比化无形之道为有形之术,化腐朽为神奇。(道与术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形的事物往往更好理解。这里因为实在是分析不出来什么了,随便说的结论,反正错了也不用坐牢,以后有机会再去好好研究。)
11、为什么选阴阳:在很长时间中对于阴阳的不理解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对于条文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冥冥中觉得也许仲景的伤寒能够成为打开“阴阳”门的钥匙,这一道道门啊,吸引着多少炽烈的心,就阻挡了多少炽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