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陆逊率军向庐江进发,曹魏朝中议论,都认为应该火速前往救援。满宠说:“庐江城池虽小,但有精兵良将,可以防守一段时间。而且,敌人是舍船登陆行军二百里而来,没有后继部队。他们不来,我们还想引诱他来,如今他自己来了,就由他前进,只怕的就是他们逃走我们赶不上。”于是整军直赴杨宜口,吴军听到消息后,连夜撤退。
那时,吴国每年都有攻魏的行动。满宠上书说:“合肥城南临长江、巢湖,北面远离寿春,敌军围攻合肥,肯定据水取占地势;而我军救援,却须先攻破敌人主力部队,才能解围。敌军船舰来攻,非常容易,而我们出兵救援却很困难,应该转移城内军队,在城西三十里,有险要地势可以依靠,在那里另建城堡固守,这是为了引诱敌人上岸,在平地上截断他们的退路,这是上策。”
护军将军蒋济认为:“这样做向天下人表现出软弱,望到敌人烟火就自毁城池,这是未战先败。一旦到这种地步,敌人就会肆强抢掠夺,我们只能退守淮河以北了。”
曹叡于是没有批准满宠的计划。
满宠二度上书说:“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明明是能,故意让敌人认为我无能,以小利引诱敌人骄狂,假装恐惧使敌人上当。这就是故意表里不一的策略。兵法又说:‘善于牵动敌人者要造成一定的势态。’如今贼军未至,我军就转移阵地,往后撤,这正是形而诱之之计。引诱贼军远离船舰水域,深入陆地,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发动攻击,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自然获得利益。”
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策比较完善,曹叡于是下诏批准。
[点评]
魏国的这次军事决策讨论,与我们现在的很多会议很相像,颇具代表性。
某个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个方案,于是就有人跳出来反对。如果都是这方面行家,做纯专业讨论,这是好事。但是有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也不是很懂(就像现在一些网络喷子),就是反对,理由也是似是而非。比如这里的满宠计划是结合魏国和东吴的各自优势和劣势提出来的,建新城弃旧城,并不是逃跑,而蒋济的反对意见,只是夸张地描绘后果:“我们只能退守淮河以北了”,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在组织中,总有一些人为反对而反对,为什么会这样?
有的人是刷存在感,你的建议被采纳,就显不着我了,一旦你成功了,升官发财机会就超过我了;还有的人是公报私仇,我和你不对付,所以我就是要和你作对;还有一种人是懒,如果方案通过,可能其中新的任务就摊到我身上了,要我多干活那可不行。
那么问题来了,老板到底听谁的,该怎么决策?
首先,专家的意见为主,大家的意见做补充。
会议固然是群策群力,应该发挥民主,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证,但专业的事情不是比声音的多寡,最后还应该把意见都交给专家组来处理,专家组给出利弊分析以及可行性方案,最后老板来拍板。有些决策本身可能会有风险,所以由老板下最后的决心。
其次,打仗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任正非说:“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掌握实情,就出不了实招。不论是打仗还是搞建设,“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都是科学之道、可行之法。满宠,本身是前线指挥官,他既懂军事又了解一线情况,这时候把决策权交给他就是了。
这一年,孙权出动大军打算围攻合肥新城,但因远离水域,停泊二十多天,不敢下船上岸。
满宠对将领们说:“孙权得知我们迁移城址,必定在他的部众中说了狂妄自大的话,如今大举出兵而来,是想求得一时之功,虽然不敢到城前攻击,也必当上岸炫耀武力,显示实力。”于是秘密派遣步骑兵六千人,埋伏在淝水隐蔽的地方等待。孙权果然率军上岸炫耀,满宠伏兵突然起而袭击,斩杀吴兵数百,吴兵中也有跳入水中淹死的。
[点评]
东吴水军比较厉害,曹魏军队善于陆地平原作战,满宠的弃旧城建新城的策略被实战证明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