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日志打卡1000-789
对不稳当之动,没有必要之动,王芗斋先生持否定态度。这种态度不是观点问题,这是他老人家研究养生功一生的体会。不仅在养生治病方面老先生不主张不动或猛动,就是在练拳方面的试力动作也要求稳而柔,这样的动作方能练出既坚又韧而富有弹性的功力。王老先生曾这样讲:“动愈猛,力易竭;动愈微,神愈全。”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试力动作,但从中可以悟出真谛。
*所谓下意识,即似想又似躯体自动,这种动作不会触促使思维活跃起来。如体会口腔、实验手指之间的力以及练功中间的各种动作,都应用下意识来完成。在站桩中运用“下意识”有两大益处:一是虽然有动作,但它不干扰入静,反而能帮助入静;二是它不破坏浑元力。*
每日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
9手三里
本穴以地位定名,言其体;以功能定名,言其用。按“里”字之义,《灵枢·刺节真邪》《太素·五节刺》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据此当以《灵枢》《太素》为正。非道路途程计也。
又考手三里定位,多谓曲池穴下二寸。若于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故名“手三里”。以三寸计也。如此定名,言其体也。
曲池穴下,应改肘尖下,乃为合适。又如五里穴,由肘尖处量之适得五寸,故名“五里”。《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盖谓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如此定名,言其用也。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所谓天枢上下者,即天枢穴位之上下处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故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针灸大成·席弘赋》言:“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又言:“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也。只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以其能兼治多经病也。
更考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上中下,复以天地代表轻清重浊。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曰“天冲”“通天”之类;口喜温暖而喻地,故穴名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在人身中部,胸廓喜清虚而称天,在穴则有“天池”“天溪”;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臂为上肢而称天,穴有“天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会”。如此示意,言简而意深,节省许多文字。学者苟能潜心测会,扩其含意,则针道进展无涯际也。《针灸大成·席弘赋》云:“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云:“手三里治肩连脐。”等等歌诀,据以推广,手三里穴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足三里穴可治膈下、脐下、小腹、胯膝诸病也。两“三里”分工取治,有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