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往北云向南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恐怕没那么巧合。
第五章:毒与药
上一章说道:毒把药赶出了总统套房,门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药回到房间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因为之前睡过几个小时,加上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此时的药困意全无。
酒店前台的电话响了起来,值夜班的女服务生揉了揉蒙眬的睡眼。
“麻烦给我送一盒云烟到东区403。”
“好的,先生您稍等。”
也许是从猫嫁给毒那一刻开始,也许是向猫表白被拒绝那次,也许是后来又被别人拒绝的两次中的一次,也许是和冰冷的女人躺在床上那次,或者是在给父亲买速效救心丸的那次,他的烟瘾变得愈发严重了,就像喝可乐时获得的那种快感。
直到后来有一天他发现Coca-Cola中的Coca是古柯的意思,而Cocaine这个词的词源是Coca;直到他发现可卡因又叫古柯碱,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的物质,它既是毒品又是药品——缓解疲劳让人兴奋的玩意儿。
此时此刻,他正享受着烟叶中尼古丁带给他的快感。似乎尼古丁、古柯碱这类亦毒亦药的玩意儿,能以几十倍的光速占据他的大脑,将痛苦这个强悍无比的死敌瞬间融化,将所有焦虑、不安、孤独和“废物”统统赶走。
他不停地弹烟灰,直到把烟头弹掉,再点燃再弹掉,再点燃再弹掉,直到一根烟燃尽,再续上一根。
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发作性睡病的详尽资料:
详细资料见
概述
发作性睡病即Gelincau综合征,又称Navcolepsy综合征、Westphl-Gelineausches综合征、Gelineau-Redliehsches综合征等。其临床四联征为发作性睡眠、猝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
关于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研究相对较少。一项在美国尼苏达州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报道了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为1.37/10000/年,其发病率在20多岁时最高,随后递减。
发病年龄可以从幼童时期到五十多岁各异,其中大约90%在25岁左右发病,期间存在两个高峰,较大的一个是在15岁左右,而另一个则在36岁左右。亦有报道称本病发病年龄10~30岁,5岁前发病少见。且根据本病发于青春期前后的不同,可将发作性睡病分为早发型与迟发型。
病因
本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具有相关性,有研究指出一级亲属发生发作性睡病的猝倒危险度为1%~2%,比同类人群高10~40倍;另一项报道同卵双生的16对人群的文献中,发现只有4对为同时患病。
虽然遗传基因对发作性睡病的发生很重要,但是也有报道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有重要作用,但其可能的具体的环境因素至今尚不很明确。提到较多的因素有头部外伤、突然的睡眠习惯改变或各种感染。
本病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呈现不同的患病率,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诊断标准和研究设计的差异。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男性居多。
治疗
适当选用中枢兴奋剂或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哌甲酯或反苯环丙胺或麻黄碱。伴有猝倒发作者,可用盐酸丙米嗪,有一定疗效。
药越看越感到头皮发麻,因为他感觉那些资料好像都在说他自己。
酒吧猝倒那次,酒保以为他突发心脏病,他以为是“鬼压床”,但他清晰地记得,梦里的猫是那么地真实,称他为“废物”,好像他真的是废物一样。他睡眠不规律,也经常熬夜;他总是大白天犯困,做一些恐怖到近乎真实的噩梦,醒来的时候却总是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昨天晚上他从酒吧回来倒在床上做的那个梦——他在密室里,那只动物的猫爬上了歪脖子树,咔嚓一声树枝断掉了——是那样地真实。
也许让我染上烟瘾的不止是痛苦,还有——发作性睡病。尼古丁、可卡因甚至是冰毒可以让发作性睡病患者保持兴奋与清醒?它们会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产生快感,但也会有精神性依赖,会疯狂上瘾。就像冰毒吸食者同时会服用镇静类药物。如果用冰毒治疗发作性睡病呢?稍有不慎就会染上毒瘾。
药突然想起了那份文件——关于甲基苯丙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在电脑旁的桌面上,纸张在刚才毒与药的推搡中变得皱皱巴巴。
他开始仔细地研读这份多层加密的文件,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大麻烦——除了他精通的那些加密方式还有他从未见过的加密手段。
他决定暂且放弃,转而去搜索了一下冰毒的相关资料:
详见资料:甲基苯丙胺
冰毒是甲基苯丙胺的盐酸盐,又称去氧麻黄素。苯丙胺(amphetamine),又称苯齐巨林、非那明、安非他明)类药物是一类拟交感胺药,具有典型的精神兴奋作用,如兴奋大脑、使精神焕发、情绪高涨、除倦怠、驱睡眠等。
1923年,当K.K.陈和C.F.施密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一系列中草药研究时,发现中药“麻黄”具有明显的心血管作用,而且确认其有效成分是麻黄素。后来他们才知道,早在1887年,这一物质就被日本科学家yamanashi分离并合成。
苯丙胺,或叫2一苯基一异丙胺首先于1887年投入生产,而后又于1919年合成甲基苯丙胺。
直到1927年,苯丙胺类的精神药理学作用才首次被描述,1933年发现其兴奋作用,1935年有人用来治疗发作性睡病,后又用来治鼻充血和哮喘,巴金森氏病等。
上市后跑长途的卡车司机用它来保持清醒,也用于精神不振者提神,还作为一种“觉醒剂”治疗忧郁症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用甲基苯丙胺注射,为的就是提高士气,增加作战的效率。战后苯丙胺便出现在日本市场上,无论是学生、工人,甚至文化界人士、作家均广泛地使用用它且至今仍未平息。
我国在解放前,青年学生中也有苯丙胺滥用问题。
解放初期,1952年重庆市曾发生过去氧麻黄素(甲基苯丙胺,当时的商品名称为“抗疲劳素片”)成瘾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当即发出通知,规定去氧麻黄素应列入剧药范围进行管理。
1962年,在山西、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又发生了滥用“去氧麻黄素”事件,在国务院和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坚决措施,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
1964年,卫生部颁发了“管理毒药、限制性剧药暂行规定”,将苯丙胺类列入管理范围,以后又将其列入一类精神药物进行管制。
近20年来,苯丙胺类药物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毒品。其使用方式已由口服转为注射(以静脉注射为主)。注射30毫克左右即产生欣快,体力与心理活动产生最佳状态,既饥饿寒冷亦无烦恼忧愁,也可使性活动延长达到狂乐境界,为了追求这些“极乐仙境”,瘾君子们可连日多次重复用药以至不能自拔。过后可睡至数日,此时不食、不动。醒来时便出现戒断症状,如偏执观念,刻板性动作等,此时可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
由于冰毒的强烈的欣快作用,被吸毒者所喜爱。近年来国内继阿片类毒品严重流行以来,冰毒在广东、福建等地有发现并有地下合成据点,贩毒情况随之出现,国内滥用现象也在不断蔓延扩大!
药研读过这些资料时,已经是早上五点半了,他终于扛不住这样长时间的脑力活动,于是再一次陷入了自己的噩梦中:
月光下,一只黑猫爬上了一棵歪脖子树,它爬到了一根枝桠上,转过头来望着药,它的双眼泛着幽绿色的光芒。
咔嚓,树枝断掉了。
-end-
往期内容:
作者:风往北云向南
简介:做过电企、家装、新媒体,考过翻译硕士,文理都通那么一点点。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视写作阅读为此生信仰。算是书迷、影迷、乐迷、金迷、杰迷、球迷,似乎这也是个迷。
寄语: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只知道那是更广阔的天地。我只是迷恋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