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史景迁: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2021年12月27日去世,享年85岁。他1936年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1965年在耶鲁历史系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史景迁,本名是乔纳森·史彭斯(Jonathan D. Spence),史学家房兆楹用相近的发音给他取了这个中文名字,含义是:以研究历史为志业,景仰和追比司马迁,他公正客观,身上有高雅温厚的儒家君子之风。他的妻子是历史学家金安平,写过《合肥四姊妹》,岳父是近代著名史学家金毓黻。
史景迁的研究方向是17世纪以来的中国,着重于明末清初一段。他把明末清初阶段看成现代中国的开端,在现代之初中国身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国力,强有力的外交政策和健全的政府和军事机制,复杂的文明、法律和艺术。
史景迁学术风格被称为新叙事史,用洞悉历史脉络的全知视角讲述,用故事结构为道德问题建造环境。
史景迁和一般历史小说的区别,是文学作品和通俗小说的区别,文学是一种哲学传统和艺术观,体现为我们常说的“文学性”。史景迁的作品,保护史料和研究史料是第义,他书里的文学性成分,是在学术基础上的感情表达形式。
史景迁处理史学和社科理论的态度是,只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著作,在作品里,不会大段地去引用和阐释理论,而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处理材料、呈现信息的方式,要让数据形成故事,而不是把数据简单地罗列出来。
史景迁刻意在行文上力求叙事和观点的平衡,让自己的书看起来像大众读物,在书的最后,他会为读者提供更专业和深入的阅读书目,告诉他们,如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入热情,下一步该怎么走。这一层心意,是很多历史研究所缺乏的,还有一层,就是他对人本身的关注。
史景迁认为去抓过往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去关注历史上那些具体的人,体验他们的悲欢,我们才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发现历史的共同点,去找寻“每个人在历史中的那一部分”。
作为读者,我们没必要对历史读物做道德评判,要做的应该是一种风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