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起“理想生活”,可能是“我有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阳光洒在地板上,也温暖了我的被子”的想象,也可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期待。可是在我看来,最好的生活是苏州园林里“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的纯粹自然。
苏州留下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园林,这是因为当时苏州文风很盛,很多人到北京做官,做官到最后可能政治不如意或是免官、辞官,回到自己的家乡江南,他们就会去经营一片园林,退休、养老、游玩,不再谈论政治。这个时候他们会尽量让自己的园林接近山水自然,而不让她感觉到是伦理的秩序,里面没有君君臣臣甚至没有父父子子这种太严格的压迫,而变成一个个人的解放。居于园林中便是最放松自然纯粹的家的美感,至于松风听涛,菰蒲闻雨,月移花影,雾失楼台更是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还记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蜿蜿蜒蜒,移步一景,是造园者最巧的心思。园林再大终究有限,蜿蜒的粉墙游廊,镂空的花窗,让园中人透过空隙看到园中之景,便生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若如今我们还能保有这样的情志,怕也不必再羡慕落地窗和大房子了。
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到不可知的地方。生活并不必总是热热闹闹,门庭若市,偶尔也需要一些时间感受孤独,一个人写信对话。幽永远是少,永远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内敛含蓄,恰如园主人独坐“与谁同坐轩”与明月、清风为伴的孤独清高。这样一种没有目的性,却让人印象深刻放松自然的状态,才是最纯粹的生活美感。
于园林中,真正让我惊艳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空间的美。东方美学认为美这个东西不可能只是在一个空间里看得到,她其实是时间的过程。在园林中游走,总会透过亭台楼阁的名字猜测这个轩榭是看春景的,或那个亭台是赏秋月的,夏日的蕉廊,冬日的梅影、雪月,春日的繁华、丽日,秋日的红蓼、芦塘,四时之景不同,无论风雨明晦,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感受最舒适的美感。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园主人文学艺术的高度修养,把希望理想中的幻景用一石一木、小桥流水安排得处处有情,面面生意,含蓄又曲折,意犹未尽。
我喜欢苏州的园林,不仅仅因为她玲珑精致,诗情画意,更因为她将诗、词、山水最终都化在了最平常的生活里。这“生活”二字,于我们约莫只是油盐酱醋的琐碎,于他们便是阳春白雪的动人,只怕称一句“生活艺术家”也毫不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