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信铺天盖地的“延迟满足”,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认真对待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华生的“延迟满足理论”,影响了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哭闹这件事上,延迟满足、冷处理的方法,似乎确实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却埋下了长久的情绪隐患。

把孩子哭闹发脾气草率的定义为在要挟成年人,一旦理他们就会把孩子惯坏,是很不负责任的。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冷处理,孩子面对父母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会出于害怕被抛弃的心理不敢再继续哭闹。这种“不敢”哭闹的经历,会让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更容易在情绪方面产生问题,容易焦虑、冲动、抑郁,甚至因为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产生情绪障碍。

其实做父母的见不得孩子哭闹很常见,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自己儿时哭闹就没有被正确对待,没有得到很好的情绪梳理,孩子的哭闹激活了心理深处被责骂的记忆。由此可见,这些情绪记忆是伴随终生的,想要改变、调解需要很多的精力和专业的疏导。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当初我们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今天,我们更要正确认真的处理好孩子的情绪。

正确处理孩子情绪的五个步骤:

1、肯定需求,预防情绪升级。

不管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情绪,一般都不会一下子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我们要先下手,稳定住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否定、呵斥或者冷处理。

用“你很喜欢这个玩具车是吗?让我来看一下。”“你觉得这个和家里的不一样吗,哦~因为他是消防车啊。”这样的话来让孩子知道,你是在乎他的感受的,你接收到了他此刻的情感需求。

但是在乎不代表无底线的满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就是不能做,这个玩具今天就是不能买,那么你可以坚持你的想法。孩子其实也不一定是非这个玩具不可,更多的时候他和我们一样,要的只是一个态度。

而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慢慢调动了孩子的理性大脑,这和心理辅导中面对情绪崩溃者,让对方深呼吸、数数是一个道理,理性大脑被激活,可以有效的控制情绪冲动,更好的预防孩子接下来大哭大闹的发生。

2、坚持底线,但态度温和。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最怕的就是父母自己本身态度的动摇,孩子对情绪很敏感,他感受到你的动摇,自然会抓住机会哭闹撒娇。所以该拒绝时就要坚定的拒绝,但是表达的方式不要用吼和责骂,你可以温和的告诉孩子:“还记得我们出门的时候是怎么约定的吗?我们今天没有这项计划哦。”


3、和孩子共情。

到这一步孩子还在哭很正常,但是一般已经处于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了,毕竟孩子不可能笑着接受你的拒绝。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共情,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肯定很希望把这个玩具带回家。如果孩子顺势要求现在买回家,你仍然要坚定的说不

共情感受但不是无原则退步,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但是之前约定好的事情不能随着他的心意更改。

4、给孩子替代方案。

有效的安抚情绪,不是一味的拒绝。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做什么。

你可以跟孩子说:虽然不能买,但是我可以陪你在这儿玩一会儿;或者我记下来你喜欢这个了,那把它放进你的愿望清单,等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好不好?

5、抱抱他,让他哭出来。

不管前面做的多完美,孩子多乖,被拒绝都难免会难过、委屈,所以这时候的哭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在他接受被拒绝这个事实之前,他有着这样的心路历程

否定:不行!必须买!→愤怒:哭闹、发脾气→难过:哭→接受事实

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到不会打扰到别人的地方,抱抱他安抚他,陪着他哭一会儿,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

家庭教育是没有万能公式的,多换位思考,相信自己的直觉,多考虑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爱,永远是解决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