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关继续为大家更新第一章4/5节和第二章前5小节。
4.正因为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才要经常提问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还记得三个月前被媒体热议的事件是什么吗?
恐怕大家的脸上都会感到很疑惑和一头雾水吧。也许有人能举出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能确定地说“就是这个”的人应该也是极少的吧。这绝不是大家的记忆力出了问题。
当今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且变化速度也是飞快的,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在我们眼前稍纵即逝,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与以往大不相同。现在,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感和20年前相比,也变得不一样了。
在以前,如果想去海外旅行,事先要费好大工夫去查飞机票、线路以及美食的店家等信息。所以,那本厚厚的名为《环游世界指南》的纸质导游书,才会成为畅销书啊。
等到我们终于用上互联网以后,可以访问提供海外廉价机票信息的官方网站和提供当地旅游信息汇总的网站,以及网上预约订座等服务。
可以说,现如今只要你的护照和签证没有问题,就可以当天晚上提前查询和预约好,然后第二天一早就能开始你的海外旅行了,这已经成了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现在,大家身边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可能未必一直都是正确的。
例如,20年前,很多人认为:花钱买水喝真是浪费,但是现在,购买瓶装矿泉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颠覆了以往“渴了直接喝自来水”的大前提。
现在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你能保证将来也同样正确吗?仍然以瓶装水为例,可能将来连装水的容器也会发生变化,说不定又会有新的发展呢。正因为我们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时常提问才显得尤为重要。
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常识的事情,也要问一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真的是正确的吗?这样的认知真的成立吗?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是换成那样做的话也可以吗? .....通过类似的假设试着检验这些常识。
以这样的方式,即使是被认为很难再形成差异的成熟产业中,也可以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令人惊讶的新创意。
"搜索x提问”可以拓宽各种可能性
现在,只要简单操作几下手机,就能马上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提问,就会很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使用手机也好,还是电脑也好,大部分人都是只浏览搜索出的第一页上的信息吧。以这种有局限的信息为思考前提的话,做出的决定将很难有创新的可能。
比如,现在大家都在使用手机拍照,所以当我们搜索相关信息时,可能靠前显示的信息就是:消费者现在都不再购买纸质相册。而如果以这类信息为前提,那么很多开照相馆的人就会认为:现在已经不流行进照相馆拍照了,所以还是关门转行吧。
但是,如果我们抱着“真的是这样吗”的疑问,提出“大家在什么场景下,会想通过相册来欣赏照片"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帮助照相馆业者找到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过生日或者特殊的纪念日,想把照片做成实体相册作为礼物送给对方,也许可以在网上向顾客提供制作实体相册并寄给对方的服务。
实际上,能够向顾客提供这种服务的照相馆,是可以在当今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
如果仅仅是根据网上的信息,很自然地接受某种观点,那么就很难再想出新的创意了。
事实上,大家在网上看到同样的一条信息时,往往都不会再就其提出问题。我们只有经常思索:虽然搜索的结果是这样,但能否换个稍稍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呢?或者搜索其他的关键词试试呢?像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不同于他人的信息的可能性。总之,要带着问题搜索,对于搜索出来的信息也要试着自问自答:这是真的吗?到底是依据什么才这样说的呢?
正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雷同的信息,所以要通过“网络搜索x提问”的方式,拓宽我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5.提问带来机遇
在本章的最后,我想说说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我刚入职麦肯锡公司的时候,上司交给我一项与客户的财务分析(包括财务预测以及企业价值评估)有关的工作。
实际上,财务分析是我当时最不擅长的一项业务。虽然很想说“我实在做不好,请您原谅这样的话来推托,但是有一位前辈却这样对我说:
“大岛,这一切都是机遇哟。”
“真的吗?”
我感到非常疑惑。明明是最不擅长的工作,怎么会是机遇呢?
老实说,当时,我听到这话感到十分意外,而且完全不能理解其含义。于是前辈又接着说:
“如果是自己很擅长的工作,其实算不上是一种机遇。真正聪明的人会想着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将这转变成一个机遇呢’。”
听完,我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前辈口中听到这个问题,让我心中对这项任务的认识——甚至夸张点说, 让我的世界观都发生了360度的转变。
“如果是擅长的业务,可能想都不用想就能完成。但是面对棘手的工作,就必须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对待。有了这样的经验,才能让自己今后获得成长。所以,这才算是一种机遇啊。”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我的上司和前辈就是这样考虑的吧。
虽然,当时的我还不是很擅长这项业务,但是这一番“财务分析”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在我从麦肯锡公司独立出来以后,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比如,我在与客户就经营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可以从财务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整体的框架并给出我的建议;也可以将自己公司的业务拓展到与财务分析有关的项目上。
当我们面对并非自己本意的工作或事态时,往往更倾向于表现出厌烦、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的消极情绪。
其实,这种情况下,我们若在心中问一问:这是否具有一定的意义呢?能否从中学到点什么?像这样,简单地想一下,就能我们接触到意料之外的某些机遇。
第1章关键点
提出正中要害的问题,从此让工作和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提问的好处
1.梳理杂乱的信息
2.找出事物的本质,缩短所需的时间
3.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发散我们的思维
4.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5.改善人际关系
6.改变自我
经常要挂在嘴边的问题:
1.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2.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2章 什么是好的提问
高质量的提问,决定了高质量的人生。——安东尼.罗宾
1.什么是“好的提问”
当熟练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后,无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产生较大的改变——通过之前的介绍,大家对于这个说法是否已经有一定的印象了呢?
这里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到底什么样的提问能对我们自身产生正面的影响。
提问,可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任意问题都可以的。
比方说,有两个销售业绩都不太好的人,他们分别对自己提问:
A: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是我的推销方式有问题吗?
B: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
大家看明白了吗?不同的提问将使结果产生变化。像A的自问“是推销的方式有问题吗”,应该就意味着他下次会尝试别的方法吧,降低产品的价格或者提供附加服务,甚至说不定他会尝试所有的推销方法。但是,如果对方所期望的并不是降价或者附加服务,那么最终,他所付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反观B, “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这个提问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其实,对方对产品本身是感兴趣的,只是必须花时间制作相应的材料提交给领导,以便由其最终做出购买的决定。假如,销售员能够了解这一信息,就可以为对方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这样一来,说不定这笔生意就做成了。
以上两个人的提问,其根本性的差别在哪里呢?
我们说销售员的工作目的原本就是让对方购买产品,或者满足对方的消费需求。那么,像“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的提问,就属于更加接近本质目标的问题了。
所以,重要的是提出接近本质的提问。
本质,就是了解事物的根本含义。例如,我们在探寻问题时会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提到人际关系方面,就是指我们要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抑或对事物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和关注度。
但是,我们常常因为自身的思维定式,或者被某些称为“前提条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从而无法弄清楚事物的本质,而通过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并最终发现本质性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之后,就能够准确且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成果。所以说,在最开始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工作的进程和结果。
2.提问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平时非常重视提问的话,将能使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去观察。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便想到“为什么天上的月亮不会掉下来,而苹果会掉下来”,从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然,对此也有其他的说法),这不正是因为他平时就有意识地去观察各种事物吗?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这一自然现象,从而提问为什么它会掉下来,也就是说他洞察到了眼前发生的现象,并且提出了问题,让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果不进行任何思考,就只会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到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夸张一点说,提出问题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
以身边的例子来说,当我们被拜托了一件令人头疼的工作时,如果什么也不做,就只会让自己陷入厌烦、头疼的负面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问自己:到底是哪一点让我们感到头疼呢?
如果答案是“如果做不好,就会很麻烦”,我们就可以接着问:感觉哪方面会不太顺利呢?以此来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
具体来说,担心工作没有做好,可能是因为顾虑来自上司的评价或者工作本身,也可能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或者所给的时间不够等。
那么,假如认为“担心做不好这项工作,是因为无法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将其他工作推后,以便把所有的时间都集中用在这项工作上。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我们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只要能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就会大大减轻令人焦躁的感觉。所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改变原本令人头疼的状况,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对策。
3.问题应该只有一句话
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提问呢?
优秀的问题都会遵循某些“形式”。而麦肯锡的顾问、优秀的辅导者,其实都掌握了这种形式。
接下来,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好的提问所共通的形式。具体如下:
-问题只有一句话
-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要能让人变得积极
-要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第一点要强调的就是,问题应该只有一句话。问题本身必须足够简短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就像写文章一样,篇幅太长其实算不上是“问题”。说的内容越多,最终只会是在自己的观点中不停地绕圈子,或者实际上只是借助提问的形式,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强加到别人头上。如:
因为之前进行发言的时候,被指出所用的资料太多太乱,所以是不是该把材料做得更加精练一点呢?但是,又想将涉及销售的部分写得详细些,那么是不是该将某些内容进行删减呢?(陷入自我观点中的提问)
好像他一直都是这样的吧?所以,才会让事态变成现在这样。(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提问)
像这样,让人弄不清楚到底想要问什么,最后也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是一味地想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强加于人而已。这样一来,也不可能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催生出新的想法。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性,即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能激发神经元突触(脑神经细胞的联结部位)的活跃度,从而产生出此前未曾有过的想法,这被称为跳跃性思维。
例如,可以将先前的问题换成:到底对方希望从我的发表中了解到什么呢?应该怎么做才对呢?像这样的表述,才能让大脑开始运转起来。
开启了跳跃性思维之后,就能让我们跳脱出那些潜意识里束缚自己的“常识”,以及那些所谓“必须这么做”的前提条件。好的提问共通之处就是能够让我们跳脱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如果我们总是在自我的观点中绕圈子,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让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因为那些“前提条件”“固化的观点”“思维定式”会一直干扰我们。只有跳脱出来,才能让对方和自己都实现更加自由的思考,同样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而“问题应该只有一句话”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样做真的正确吗?
当我们被眼前的工作所累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真的是顾客想要的东西吗?也许这能帮助我们去掉多余的东西,更容易地找到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
比起那些十分冗长的“问题”,像“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样简短但却抓住事物本质的问题,更能让我们的大脑找出让自己真正满意的答案。
将焦点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话虽这么说,可如果我们关注很多事情,可能就无法做到用一句简短的提问让大脑恍然大悟了吧。那么,该怎么做才能将问题缩减到一句话呢?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将焦点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的周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事物,并受其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往往也会变得比较分散。因此,非常有必要以提问的方式,找出其中最为重要的那个。
通过“简短的一句话问题”能让我们的焦点重新回到重要的事物上。而如果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眼下最为重要的事情,就能够舍弃其他多余的。
比方说:
发言时用到的资料杂乱无章,让人感觉很难懂时,可以问一问自己:听者最关心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呢?
要处理很多工作,但是一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什么?
就像这样,在自问自答的时候加上“最”字,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即便用放大镜在空中俯视整体的状况,也会因为无法聚焦导致眼前一片模糊,但是,如果我们锁定某一个对象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就可以将其看得真真切切。如果该对象是黑色的物体,甚至能使其起火燃烧起来也是有可能。同理,“简短但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提问”可以让我们找到应该聚焦的点,然后倾注所有的精力和能量去解决它。
4.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第二点要强调的是,提问时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里还是以销售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A来举例,他的上司向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业绩不佳呢?你有没有按照我之前所指示的去做呢?”
“平时看你还是很擅于做时间管理的嘛。是不是因为给你的时间不够,所以才导致业绩不佳的呢?”
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好像问得还是比较具体和详细的。但是,如果你被其他人问了这样的问题,内心会有什么感觉呢?会觉得“正好问到点子上了”,然后重新鼓起了斗志吗?
恐怕,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厌烦情绪吧。
那么,如果换成下面的提问,情况又会变成怎样呢?
“现在,你最关注的是哪一方面呢?”
“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比起先前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可能就不会让人感觉自己受到了粗暴的干预吧。
实际上,就是因为最开始的问题中,加入了提问一方的主观判断和诱导性的内容,所以很容易招致被提问一方的反感。
只有那种让被问的一方变得心情舒畅,能够一扫此前的阴霾,重新鼓起向前的劲头的提问,才能被称为好的提问。
像这样,问对方的问题,即使有一点点的差别,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5.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严格来说这不属于“提问形式”的范畴,但还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关于看问题角度的内容。
擅于提问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通过好的提问使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不要只将焦点放在眼前的事物上,要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才能提出让人豁然开朗的问题。
为此,必须掌握看问题的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是与“视线”“视野”相类似的概念,但是所谓“视线”,正如其字面意思,是指“我们的眼睛看向何处”,而“视野”则是指“我们的视线所能触及的范围”。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角度”,则属于更高层面的概念,既包含了“视线”和“视野”的内容,也指“我们以何种立场看待问题”。
无论现实中我们身处何种立场,只要我们学会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各种不同的立场对事物进行提问,就能以一个很宽的视野得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有的人会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把想说的话以一种近似客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属于一种“利己主义”的行为。面对这样的人,如果我们能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分析,就能知道“这个人说的其实还是自己的主观想法”,从而让我们得出客观的判断。
例如,在讨论是否要改变工作方式时,有些人会唱反调,认为“那样的工作方式,会让现场变得十分混乱”。一般人听了这样的发言,也许思路就会受到影响,觉得“是啊,如果现场变得混乱,那可不太好啊”。
但是,如果是从上司的角度来看,他会生出疑问:“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样的发言呢?他的想法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呢?”
结果出人意料,原来他是由于害怕自己的工作被他人所取代,所以才那样说的。
当事人的角度:那样的工作方式会让现场变得十分混乱。
普通人(同事等)的角度:如果现场变得混乱,那可就麻烦了啊。
更高(公司的上级领导等)的角度: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样的发言呢?是因为采用新的工作方式以后,他的工作会被其他人所取代吗?
即使面对同一个事物,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个人的角度,可以尝试着从公司的经营者、用户、年轻女性群体、假如自己是当事人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才能锻炼我们提问的能力。
这样的话,大脑中才会产生新的神经元突触,才能让我们想出从未想过的问题,也能在各种状况下将事物朝着好的方向推进。
掌握较高的角度,这绝对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比方说,去书店买书时,可以仅仅大致瞥一眼目录,然后问自己: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的重要信息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
因为这样能训练自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从该领域较高的专业角度出发了解事物,之后还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呢?像这样一步步锻炼自己逼近事物本质的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就为大家更新的第2章的前5节,明天继续为大家更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