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看着时间线来说,福禄贝尔在清朝末年已被中国人知晓,真正将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中,还是在中国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学前教育,儿童的未来,也在这个夹缝中生存了下来。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一)福禄贝尔: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这就是福禄贝尔认为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
1912年《教育杂志》第4卷第7号刊介绍福禄贝尔遵循自然的原则→1914年《教育杂志》第6卷第1号发表参观报告宣传了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介绍了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同年,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做了解说。
(二)蒙台梭利:1913年传入中国
1913年《教育杂志》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以及教具和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1914年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法》→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院,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1931年2月教育部的文件中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法“我国学校于十年以前早已实验,因似觉不甚经济,难以通于中国,仅师其意”。
(三)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已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已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民国初年,有学者将实用主义教育订入教育宗旨,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意广泛传播→1919年5月杜威应北京大学等邀请来华讲学→设计教学自1917传入中国→“杜威院”
评价和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民国时期产生深刻影响,经过了传入、吸收、诠释、改造的过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改造和超越。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总有一群人终身为某一个事业奋斗。教育事业生生不息,民族才有未来和明天。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涌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推动下,促进了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的观念。儿童不是家庭和家族的附属物,也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鲁迅主张: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
蔡元培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
陶行知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有“一切为儿童”的信念。
儿童教育观念上的进步,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实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儿童公育思潮
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
①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
恽代英从唯物观角度,阐述儿童公育是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打破私产,自由恋爱,儿童公育将是不可避免的。
②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恽代英在《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应该普及于一生,人类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③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性。
(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战线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思潮,开辟了幼儿教育工农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说:教育永远是改革最慢的一项工程,当所有领域飞速发展的时候,教育这一块儿,只能慢慢慢,一旦有大的变动,对学生以及家长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动荡,可若不改革,学生在学校受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
第72周第1篇总2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