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就是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如:门禁系统、智能家居、数字图书馆等。
2、2B和2C
“2C”即“To Customer”,面向对象是所有个人用户,是直接服务于每一个人,这些人中可能会有男女老少,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常见的C端产品有:网易云音乐、微信、京东等,使用这些产品的主观意愿是用户有某种自我需求,然后去寻求对应的产品去满足,通常也是通过获取量、转化率、活跃率、变现、传播等体现一款2C产品的成功与否。其更注重产品的页面、交互等。
“2B”即“To Business”,面向对象一般是某个企业的内部业务部门,是间接服务于个人,旨在完成某些特定工作,或者提高工作效率,更多时候我们的B端产品需要交付产品手册以及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常见的B端产品有:OA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等,通常是通过是否能减少线下流程、快速达到某一目的、提高工作效率等作为评判。其更注重产品的逻辑、规则等。
3、社区
社区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内容、规则,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产出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决定着吸引什么样的人,社区的规则又引导着不同的人和内容。
按社交属性分类:微信、微博、陌陌
按行业兴趣分类:bilibili、小红书、闲鱼、花瓣、36氪、快手、豆瓣
社区内容的整个流程大致可以分为4步:①生产制作(UGC、PGC、转载);②展示推荐(展示位置、展示时长、推荐算法);③消费互动(消费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互动形式:点赞、评论、打赏);④传播分发(内容分享率、内容分发平台)
4、K12教育
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所谓的K12教育就是指中小学教育,K12在线教育平台也就是指针对中小学阶段的一些网络教育平台。如:
答疑类:学霸君、作业盒子、作业帮、17作业等;
在线一对一:掌门一对一、海风教育、100教育、理优一对一等;
在线一对多:学而思网校、沪江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猿辅导、新东方在线等。
5、用户体验
百科上说:“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UX,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说:“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
用户体验五要素:
①战略层(用户需求、产品目标)
②范围层(功能规格、内容需求)
③结构层(交互设计、信息架构)
④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
⑤表现层(视觉设计)
6、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原则:①快速迭代;②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③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④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⑤做好产品原型;⑥及早考虑测试
敏捷开发特点:①小步快跑,尽早交付;②有项目计划,但也“拥抱变化”;③版本周期内尽量不加任务;④团队配置也要敏捷;⑤敏捷也需要反思。
7、MVP
“MVP”即“最小化可行产品”的简称,指产品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精益分析,是你有一个想法或者灵感,然后通过MVP策略让产品快速上线,产品上线后,通过数据来衡量用户的表现,如果好的话就保持、继续优化,不好的话就下线反思。
“MVP”的原则:①抓住产品核心主流程,剔除多余的功能或者高级功能;②不同阶段的MVP目标不同;③可以尝试任何产品形态。
8、需求设计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是,先学会模仿、复制别人的产品,然后去创造适合自己的产品。所以,当我们做需求设计时,首要做的就是拿来主义,进行体验把玩、竞品分析,取其长,避其短;然后大胆假设,做出差异化的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就需要小心求证,用户调研进行求证,优化解决方案;最后就是实施上线,持续迭代,通过一系列数据来指导产品的优化。
9、产品和项目
①可复制性
产品,是一种可复制的物品或者服务等,不需要修改就可以给很多对象用。因此投入的资源可以相对集中而且回报率较高,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迭代完善新产品就行。
而项目,是一个定制化的产品,做完这个项目,下一个项目可能完全不一样,可能只是用到相同的技术而已,所以项目不具有复制性。因此投入的资源就会很多,回报率有时候也较低。
②用户不确定性
产品,在开发期间是没有用户的,只有一个我们认为的目标用户,甚至在上线后都不确定会有哪些用户群体肯定会使用我们的产品。
而项目,它在开发初期就明确了目标用户群体,我们是服务于哪类人,大概有多少人使用,他们肯定会使用该项目(2B产品除外)。
③盈利模式
产品,它的盈利模式不固定,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的盈利点也会随着变化,更多的是创新的商业模式。
而项目,它是在开发初期就谈好的合作,有明确的需求,有甲方,有乙方,我负责完成项目研发与上线,你负责验收、结款。
10、交互
①人机沟通:设备和用户之间信息的传递和翻译;②操作与反馈:当交互发生时一切是如何发生和展开的;③状态:不同的状态的存在,确保用户了解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应用为何进入这种状态;④工作流:让用户明白谁可以做什么,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⑤故障:故障是必然会发生的,必须纳入考虑范畴以内。
11、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的作用有:
①量化需求,可以轻易得到产品输出需求、需求变更、开发输出需求、产品验收需求的数量
②标清楚功能模块、需求点、需求描述、参数
③积累需求库(对功能的认识可积累下来、极高的复用性能、逐渐完善需求,减少遗漏)
12、数据埋点
初级的数据埋点:在产品流程关键部位植相关统计代码,用来追踪每次用户的行为,统计关键流程的使用程度。
中级的数据埋点:在产品中植入多段代码追踪用户连续行为,建立用户模型来具体化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操作行为。
高级的数据埋点:与研发及数据分析师团队合作,通过数据埋点还原出用户画像及用户行为,建立数据分析后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产品。
13、Kano模型
Kano模型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级排序的一种工具,它将人们对事物的需求定义成了五个层次,包含: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
14、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是一个结构化思考的方法论,用于帮助人们更清晰的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常用于写作与演示),简单点说,金字塔原理就是要先表明中心思想,再说论点、论据,然后层层延伸,状如金字塔。
使用口诀:
①纵向设定疑问模板:背景+冲突+疑问+解答
②横向有2个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③运用MECE原则,不重、不剩、不漏
④1个中心,3个基本点
15、SWOT
SWOT分析法: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16、PDCA
PDCA循环规则: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
17、6W2H
What:工作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Why:做这项工作的原因、Who:参加这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以及负责人、When: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段进行工作、Where:工作发生的地点 、Which:哪一种方法或途径、How:用什么方法进行、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
18、AB测试
百科上说:“AB测试是为Web或App界面或流程制作两个(A/B)或多个(A/B/n)版本,在同一时间维度,分别让组成成分相同(相似)的访客群组随机的访问这些版本,收集各群组的用户体验数据和业务数据,最后分析评估出最好版本正式采用。”
比如我们在电商中设计两套文案,不确定哪套更好一些,就可以使用AB测试,在一定时间段内,查看不同文案对应的点击量、销量等数据,最后确定一种最优的方案。
19、灰度发布
百科上说:“灰度发布(又名金丝雀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在其上可以进行A/B testing,即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用产品特性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产品特性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来。
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及早获得用户的意见反馈,完善产品功能,提升产品质量 让用户参与产品测试,加强与用户互动 降低产品升级所影响的用户范围。
灰度期:灰度发布开始到结束期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灰度期。”
20、北极星指标
“North Star Metric” 北极星指标,又叫做“OMTM”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唯一重要的指标。
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是因为这个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高高闪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是做数据增长的一个关键指标。
衡量北极星指标的6个标准:①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②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度;③公司是否在向好的方向发展;④是否容易被团队理解和交流;⑤是先导指标还是滞后指标;⑥指标是否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