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洁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 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我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 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 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的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每每静下心来,朗读这首亲切小诗,心中倍感宁静温暖!
相信,很多朋友对这首诗,似曾相识,它出自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这首诗,潜移默化地疗愈了我,也让我在不长的时间,或多或少放下了对己对人的评判!现在的我有时依然会评判,但与之不同的是,多了一份自我觉察、自我反省和对自我修正。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曾说:评判的越多,那么爱就越少,就会越来越匮乏,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变得那么尖酸那么刻薄的原因!
其实,我们很多朋友都知道评判不好,也许我们也能做到表面上不评判,但心里却依然有评判之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因身心二者不能合一而积压出的情绪,终有一天,还是会爆发出来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组语言对话:
(1.师生对话)
“李涛,你这些天总是迟到!”
“老师,我这一周才迟到三次,张朋迟到了四次,你怎么不说他呢?”
(2.夫妻对话)
“老公,你天天这么晚回家,干嘛不死在外面呢?”
(无语)“是啊!干嘛不在外面,而在家里!明天干脆别回来了!”(丈夫心想)
(3.母子对话)
“小宝,你的房间怎么又乱七八糟?”
“我觉得一点都不乱,挺好的呀!”
看到这些对话,您现在有什么感受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时而上演?
是什么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真心真情?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爱的流动呢?
听到这些言语,我们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伴侣的关爱以及父母的关爱……
其实以上三组对话,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变成爱的语言!
对话(1)中,老师的诉求是让李涛准时上课,“这些天”的时间限定,我们可以更具体一些,比如说,这三天,这一周或这一个月。“总是”作为频度副词也可以更具体一些,是三天有两次,还是一周有四次,还是一个月有五次……
交流到在这里,您的心中一定有了更加优化的爱的语言了,让我们一起来扮演老师的角色,和李涛进行重新沟通吧!
“李涛,老师刚看了考勤记录,这一周五天学习日,你有三次迟到记录,请说明一下情况,好吗?”
对话(2)中,“天天”真的是每一天吗?“这么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一个早睡之人,十点钟算晚,而对于一个晚睡的人来说,凌晨两点才算晚!
对话(3)中,每个人对“乱七八糟”会有不同的感受,一位酷爱整洁的人,对于拖鞋的鞋跟没有在一条水平线上,或放在床上的衣服没有折好,会被称为“乱七八糟”;而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而言,衣服搭在床上,书籍满屋子随手放,会被称为“我的风格”。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觉得我有点矫情!曾经我以对话(3)的口吻对我的十岁女儿说,她立即面无表情地说:“妈妈,我们小孩和你们大人想的,不一样,我喜欢这样的房间,感到舒服!”当时,我哑口无言,不知回应!
现在,看到孩子的房间需要打扫了,我会口头表达或写张纸条,先说事实,再表达感受,提出需求,最后请求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房间卫生问题,就不再需要任何干预!而一件事情的突破,也可以辐射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就描述什么。说事实,放下对己对人的评判。毕竟,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人们反弹的东西。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最高智力的表现形式。”
下面,敲敲黑板划重点,放下评判,让爱回“家”,我们可以!从如其所是的观察开始,从尊重事实的清晰描述开始,这也是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第一步!
最后,无论您现在身处何方,又或是扮演何种角色,真诚欢迎您在留言区完成对话(2)或(3)中的角色扮演!
无比期待和您一起交流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