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然知道你看了这个标题,肯定相看下文,我做好了给自己看的准备,哈哈!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给自己订下了例行的十二条功课,因此称之为日课十二条,内容如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说起读书的事可以说是语重心长,大概说了两个点:一、书不必读太多;二、书要读经典。
对于忙碌的我们来说,停下来想想确实很在理,两点可以用一句老掉牙的道理来概括,就是:要精读好书。谁没听过?谁又真正践行过?否则也不会活到不惑之年,看到这个说法还拍断大腿,说:有道理!
有道理,咋早不去做?!
是啊,做到的很少,做到的都成为圣人了,如曾国藩。
且看日课十二,近乎绝望的自律!
这么自律,会让我们觉得太可怕。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样与他相处?避而远之!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曾老先生这么自律呢?
话说老先生的经历大致如下:少年时代好读书,却脑子不灵光;青年时代想做圣贤,却发现自己气量小、不良嗜好多;中年时期励志评定内乱,却不如意,几次自杀(气量是小点?);老年了想学习最先进的西洋人,却得了个“卖国贼”的骂名。
不过这些经历不过是后人给真实的曾的一个侧面罢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近代好多伟人对曾称赞有加,而我们这些知识人却把曾国藩三个字,通过中学历史书,粗暴的定格到 “曾剃头” 三个字上(上历史时,有一种想上去咬他一口的,请举手!),从此不再理睬,简直可恨到让人吐血!
也最终到现在,却因为曾的一点点日常自律的小规则,而倾倒。
我开始想说的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自律、勤奋。
而再一想,却发现里面包含了一个天资平平的个体的成功故事;
发现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却又能坚持自己初心的人;
发现了一个胸有抱负老骥伏枥的人;
而这日课十二除了自律外,我还读出了一种独立的意志。
头脑不灵光,我用勤奋来补;发现不良嗜好,说明在不停的自我审视;气量小,做事不成想逃,但是却能坚持不放弃,最终达到目的;老了也头脑却想着那个红火的外面世界,那不是随大流吗?与时俱进吧。如此看来,独立意志,才能让人走的更远一些。
读书、写作、学习无非是以认知的提升为导向,而独立的意志力,或独立的思考能力恐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吧?人老成精,不是光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更多是经过自己打磨的经验才更有价值!
最好,再说两句:
1、过去看到曾国藩的头像,有一种莫名的不喜欢,瞧瞧那三角眼、瓜皮帽。。。
2、了解曾的背后故事后,又发现:嗯,这怪老头还是有可爱的一面滴。
看事,看人;看人,看事。
洗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