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如何观察他人“”,主要是通过行为描述、例证法来观察,替代评论。例如用“这个星期你迟到了三次”替代“你这个人很没有时间观念”。
在共事和沟通过程中,若对方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影响(无论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如何让对方清晰的知道TA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如何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感受?
1.我觉得TA很不靠谱。
2.我认为你这个方式很好。
3. 你怎么可以这样子?
……
以上这些方式,是想法,而不会感受。对方不但不明白我们的感受,反而有一种“被评价/评判的感受”。那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具体化技术
在观察他人的时候,要求用具体的行为描述替代评价,这是在运用“具体化技术”。
同样的,具体化这个技术在表达的时候也通用: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表达感受,少用评价或评判类词语。
1.我觉得TA很不靠谱 ——— 他做事不会主动反馈,我总是提心吊胆的
2.我认为你这个方式很好。———你处理这个事情的方式,让人很愉快。
3. 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听完你刚才这一番话,我感到很惊讶和失望。
你看,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用哪些词来表达才能叫感受呢?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了一些参考方向,并建议积累同样功能的词汇(见下图)。
我们经常用这些词,就能达到表达感受的目的吗?
举个例子:领导对下属很愤怒的说:你做的这个文案真让我生气。
按照我们具体化的技术,这算是表达了吧?问题在于这样的表达,下属不明所以,更不知如何处理。
表达、体会感受和自身需要
通过感受和需要的关联表达,既能表达自己额感受,也让对方迅速知道你的需求。
用回刚才的那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你做的这个文案真让我生气——— 你做的这个文案,我感到很失望,甚至有点生气,因为我非常重视文案内容的严谨性。
具体化技术不是为了说而说,也不是为了玩语言的技巧,而是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达成共识,解决我们的问题。
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观点的不一致、个人的风格差异,但如果一种好的沟通方式能让彼此理解并推动目标达成,何乐而不为呢?
方法未必只有一种,多了解一种不是坏事。
至少,我开始尝试的过程中,清楚告诉我的下属“我看到了什么”、“我的感受如何”、“我希望如何”。彼此都能让对方知道我的立场和关注点,推动团队成员共同为目标而行动、建议,发现身边的关系场开始充满了“理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