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本书,我看了《月亮与六便士》。2019年的我对思特里克兰德非常不喜欢。在我看了2/3篇幅之前,我的情绪是:讨厌他,凭什么拽的跟二百五似的,全天下欠你了么。但是作者有自己的取舍和想法,在他的用词和修饰中,在篇幅的最后,思特找到并创造出毕生所追求的真正的艺术以及作者最后一段对社会的嘲讽,对世俗的批判,试图想要将世俗人的虚伪和思特追求的真善美做出一个对比来衬托。然而,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我不喜欢。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年过四十,是一家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事业稳定,一个太太,两个孩子,标准的英国式中层家庭模式。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一夕之间抛弃妻子孩子离家出走,去巴黎实现绘画理想。
在异国,思特里克兰德忍受了贫穷、孤独,甚至“背叛”了既照顾他又欣赏他才华的施特略夫,和后者的夫人在一起,但施特略夫太太却因为和思特里克兰德的一次争吵而服毒自尽。思特里克兰德最后来到塔希提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造出多幅惊世之作,最后死于麻风病。
在伦敦和巴黎的篇幅里,画家思特真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不负责任,不啻以所有文明社会所不齿的语言来评论他。在伦敦,他抛弃了原配和一双儿女,只留下了六便士,什么交代也没有。在巴黎,施特略夫太太因他而自尽,而他却声称这些都是自找的。而他一辈子都在自私地寻找自己的灵魂之地。
在伦敦,他抛弃家庭后。思太从一开始的慌乱无措,到求作家(小说中的“我”)到巴黎去找他先生,固执地认定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存在了第三者,并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原谅这一切。在被告知思特只是想要去画画,并且已经决然的放弃了在伦敦的一切,她无法理解,但仍然担起了所有的责任,努力赚钱养家。尽管她非常的虚荣,撑住面子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甚至于在思特死后名声大起之时还能够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曾经感情很好的样子。是很世俗呀,但那是生命对她的残酷呀,她没有被打碎又有什么值得指责的,难道思特离家出走以后,她也放弃家庭才是对自己负责吗?难道她为了生计做起了打字员(类似的工作),开了店,最后儿女成家有了事业以后就放弃这些有什么不对吗?难道所有的人都要有野心才是对自己的负责吗?
Q1:如果已经先选了六便士了,你还有权利找月亮吗?
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已经有了社会责任,最后选择放弃社会责任而追求自己内心所希望的,是可以被接受的吗?
难道不是先在上帝面前起誓说要生死不弃才会为对方交出彼此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婚姻只是一时的选择吗?为了应付社会的压力,承担社会的成本而做出的理智成熟的选择。
如果自己的真正所爱(爱情或是其他)出现在婚姻之后呢?可以放过自己吗?如果可以,难道真的野心大的人会比较幸福吗?
无论何时,所有问答题都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选项吗?如果可以,上帝不会为此让那个自私、冷酷的人遭受心灵上的惩罚吗?
Q2:那些选择了贪心的人,会不安吗?如果不会,那为什么社会要对尊崇其规律的人,某些胆怯安分的人如此残忍呢?
如果说思特在伦敦是冷漠的,自私的,那么在巴黎发生的一切,我感觉到他的残忍、完全没有同理心。在巴黎,思特和施特略夫是完全的对比。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感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的瞩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向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施特略夫
前两天在一个《我家那小子》大型逼婚综艺里面,大张伟老师问那些母亲说,究竟什么是责任,是内涵,根本说不清楚的词汇意义到底是指什么。她们并说不清楚,而是反问他,难道你连责任是什么都不知道吗。虽然最后插科打诨的过去了。但是真要我们说,我们说的清楚吗,责任是什么呢?“这是生活的智慧”还是说是长久以后社会运行所产生的人类智慧(或是妥协)。所以如果是社会运行的人类智慧,我们选择去做为什么反而没有那些自私的人活得舒服呢?
Q3:虚伪的活着和自私的活着,哪一个有更高尚吗?
文章的最后,作者将思特的死亡消息告知了思太,思太的儿子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差点都被逗乐了,儿子对丈夫的讽刺,一家人却因为儿子引用了圣经的话而感到欣慰。作者(“我”)那时候想的是思特和爱塔的孩子正在海上自由的杨帆起航,而原配一家子却在世俗中虚伪,虚假的应付着。那不然呢,一个抛弃妻子的人,难道不是应该用尽他身上一切可用的资源吗?难道还要原配一家子以圣人一般的姿态爱他,尊敬他吗?难道因为他的私欲而承受苦难的人们还要心怀感激吗?
大概我的气愤的原因是因为我做不到,我做不到那么勇敢的选择。如果我有一天勇敢了,也许我的想法也改变了,我期待那一天,真心期待着。
她最喜欢的是三件东西——笑话、酒同漂亮的男人。
哈哈,我也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