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一个11岁的小男孩,小学五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来都是学校老师表扬的对象:班长、各科的学习科代表,学校各种活动的推荐者,学校各种比赛的代表人物,总之是各种殊荣加身。父母是普通的百姓,对于孩子的成绩也是非常开心,尤其是也爷爷奶奶见到这个大孙子开心的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家的那个大孙子,年级第一哦!这小子从小也没多管过,就是第一哈!”一家人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周月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平时周月周六日回家,父母忙于工作,没有过多关注过这孩子,他们心目中一直就很好。这次新冠疫情,父母不工作,孩子也不上学,和孩子在一起待的久了,就发现周月很多时候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负性评价,或者很怕别人说自己的一些“坏话”,比如妈妈和老师通电话,孩子就会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坏话”,完后会因此大哭大闹。
周月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在于从小到大持续不断地被家人表扬和夸赞,还有学校老师的重视以及邻居们的羡慕,再加上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孩子一直生活在:“我很优秀”“我是被人羡慕的”“我是第一名”等这样的光环下,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小家伙,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某个项目中没有把握拿到第一的时候,会怎样做呢?
体育课上,大伙伴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跳绳,孩子们大呼小叫,开心地享受着户外的时光,而这时周月却和同学在旁边玩着其它的游戏,眼光中不时露出羡慕的眼神。周月的想法是跳绳对于我来说没有胜算的把握,那我就躲开,不去跳绳,免得被同学和老师说自己不行。其实这个感觉,仅仅是周月自己的感觉,小伙伴们玩的不亦乐乎,不见得能关注到周月。
在周月身上,对于自己的地位始终没有安全感,竞争氛围加剧了孩子对于失去个人地位的持续恐惧,这种恐惧始终伴随着周月,这种氛围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典型特征,已经渗透到了家庭和学校等其他场所。对于优越感的渴求推动着孩子形成特定的行为准则,ta会利用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对于认可的追求在已经形成强烈自卑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由于不确定自己是否被接纳,是否足够好,由于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安全感。所以希望被爱、获得关注和赞美、拥有超越他人的力量并得到服务。
有些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独树一帜,或者成为所在集体的领导者,又或者在其他孩子面前高人一等自己才是被社会所接纳。在这种情况下,ta们对于集体的贡献反映出来的不是社会兴趣,而是自己的兴趣,ta们的行为并非是为了做贡献,而是为了自我评价,为了赢得认可和重要性。一个孩子的社会兴趣决定了ta是是否举止得体,即是否符合家庭、学校的要求,以及是否与其他孩子一起还是孤身一人。
明显的优势或者优点会妨碍社会兴趣的发展,父母需要认识到,过多的赞赏也可能会引发自卑。比如一个格外漂亮的孩子在面对集体活动的时候很容易变得气馁,因为对于ta来说,通过外表赢得赞赏要比通过实际成就容易得多。虚荣心导致ta要获得持续的赞赏和表扬,对于无法轻易完全得到赞赏的情形,ta早就做好了放弃的准备。这也是周月放弃和同学一起跳绳的原因。
当一个孩子只把关注点放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ta们只做自己有胜算的事情,这对于一个孩子的自我界限是受限制的,如果一个人只生活在自己的自我界限之内,会给人带来孤独感。比如周月,他只生活在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中和羡慕中,生活在自己争得第一中,那么就很容易忽视其他方面,导致自己生活范围狭窄,还容易在心理上导致自卑。
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就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某种意义上说,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一)父母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果有异样,及时和孩子沟通,问清楚孩子发生了什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二)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孩子那些”没用的话”,看似没用,也许能反映出孩子在校的一些状况。
(三)要让孩子知道,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大家都不是完人。自己也是自然人,可以有缺点。
(四)不要害怕有缺点,我们要面对缺点,而不是回避缺点,要正视它、解决它。
(五)家人慢慢减少对于孩子夸大的评价,反过来要客观的评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孩子的这些特点。改变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便就都好的以偏概全的认知。
(六)在学校,建议老师给周月减负,慢慢把孩子身上的各种荣誉减一部分,让孩子知道我可以不优秀、我可以考得不好,作为集体的一员,荣誉是属于大家的,让孩子的心回归自身。
(七)当孩子有回避缺点的行为时,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引导怎样应对这一类的事情。引导孩子怎样看待荣誉,荣誉代表着什么?
(八)慢慢让孩子尝试失败,当孩子失败气馁的时候父母要给到足够的支持。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
父母及家人之所以一直在别人面前夸赞周月,其实是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家人需要用孩子的成绩来展现自己的价值。父母要知道我们爱孩子要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