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一位急诊平车入院的患者,借床至某科室,上午10:56分入院,入院后由某科室非管床护士接待患者,并给氧、(静脉输液由急诊输注)由借床科室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入院风险评估。中午12:00,该患者医嘱未出,责任护士与接诊护士对该患者未做任何交接班,中班护士自行跟进该患者的医嘱并处理12:00后的医嘱,直到中午14:40分左右才有空给患者抽血、检查、检验。当天病人总数29人,手术共8台,接3台手术,送2台手术,处理术后医嘱2人,入院医嘱1人,其他医嘱1人,结果漏给借床患者上心电监测,中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漏转抄护理卡, 下午、上夜、下夜护士均未发现该患者医嘱有监护,直至第二天,被文件书写质控员质控发现,有心电无护记。
上述案例的因果分析,我们从入院环节开始看,10:56分入院——非管床护士接待(管床护士知否?)——借床专科护士入院评估和风险评估——12:00于中班护士无任何交接班——中班护士处理医嘱,漏上心电(氧气已给),因未自知心电未上,于是也没有交接班,于是造成接下去的各班遗漏。这里面有没有因果关联?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聊聊管理的核心:护理安全。
对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来说,护理安全是底线,管理者的核心其实也是安全与质量。通过上述案例我们来分析护理工作的环节,流程管理。
一、交接班环节管理的漏洞
该患者10:56分急诊平车入院,接诊护士与入院评估护士、管床护士均非同一人,而处理医嘱的护士又是另外一人,一个患者涉及到四位护士,期间,护护之间对该患者无任何交流,无交接班(对该患者有氧气、有输液、急诊平车入院病情均无特殊交班)。
正好,中班护士不停的接送手术,处理医嘱这些更紧急的事件下,对无特殊交班的患者也未予重视。于是,因环节漏洞造成不良事件。
二、医嘱执行制度不规范
这件不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肯定是中班护士,中班护士处理医嘱,未规范执行心电监护护理项目,未转抄护理卡。中班护士医嘱处理及医嘱执行不到位,为责任人之首。这里我们继续分析中班护士,为什么在同一时间段处理术后医嘱及其他医嘱,均未出现遗漏,而偏偏遗漏在这位借床患者身上?
该中班护士犯了习惯性思维:我以为她们做了!该患者是急诊平车入院患者,既然是急诊平车,大家可以想想,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要如何接诊?此患者上午经过前三位护士之手,最后落到中班手上,中班因惯性思维以为都上了,结果,事情的真相是部分有上,部分没上,于是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对单独班的查对制度执行不规范。
下午办公护士接班,只核对了患者收费,未对护理卡、检查、检验、治疗等项目进行核对,于是护理卡漏转抄一事,未必现。因没有护理卡,靠抄活干活的责任信、各班护士,自然没有了依据,于是导致不良事件。
对该借床患者心电监护漏执行事件,从近端原因确认因果关系。俗话说的好,有因必有果,当我们看到任何一件事件的果时,背后一定有个因。
通过上述事件,聊聊管理者的思路:
一、中班、上夜下夜等单独班,如果工作量大,病人数多,作为科室的护士长,应及时增援人员,根据当日病人数,动态调整护士,而不是等到当班护士忙的焦头烂额,呼叫增援时,再火急火撩的增援。
二、工作中的预见思维
管理者是科室的领头羊,管什么?每天上班,管控,现场协调什么?这是作为科室护士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护士是干活的人,患者入院,为患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而管理者是否需要一只眼盯着人力资源;一只眼盯着护理安全。干活的护士忙的恨不分三头六臂,管理者根据当日工作量,应培养预见性思维,及时增减人员。
三、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实事求是,依规章制度对标分析
护理部制度各项制度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护理安全。曾有一句名言:执行制度和规范,是患者安全的最大保障。不良事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制度执行不规范,均可造成不良事件。这就是不良事件中的环节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