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既是他们的照顾者,还是他们不可替代的玩伴。
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玩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们有可能——
1.不喜欢玩玩具
一般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先从感官游戏开始,以体验乐趣作为出发点,不断让孩子去感受快乐。
绝大多数孩子是喜欢感官游戏的,它很容易让孩子的状态得到调整,因为它不需要孩子做太多事情(比如精细地操作什么、思考什么),享乐为主。因此,孩子们往往会比较乐意在感官游戏过程中主动和我们产生互动。
这也要求我们准确地找到孩子开心的点,比如挠痒痒,你挠他他就很开心,咯咯笑,特别欢乐。但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除了大家熟知的挠痒痒、举高高、吹泡泡、躲猫猫等,还有没有别的感官游戏可以试试呢?
#感官游戏
什么是感官游戏?
调动孩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游戏。
感官游戏举例
摇晃的海草:
准备一张柔软的垫子(或者在床上),爸爸妈妈坐着把孩子围在中间,孩子站着,随意向地上倒下,爸爸和妈妈接住孩子。
拍气球:
把气球抛到空中,和孩子一起拍打气球不让它落下。可以用手,也可以自制一些硬卡纸,做成手、脚、棒棒糖等不同形状。
脱袜子:
家长和孩子互相去脱对方的袜子,看谁先成功脱下对方的袜子。
摇啊摇:
两位家长分别托住孩子的胳膊和腿,轻轻摇晃,然后将孩子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沙发、地板、椅子上。也可以用床单或毛毯托住孩子摇晃,或将孩子轻轻抛起。
黏土藏宝:
将孩子感兴趣的某样东西藏到黏土里,搓成一团,让孩子从外面看起来不知道黏土里藏了什么,然后引导孩子从黏土中找出“宝藏”。
踩泡泡纸:
将泡泡纸铺在地上,让孩子走上去,感受脚把泡泡踩破的感觉。也可以把泡泡纸像穿鞋一样包裹在孩子脚上,和孩子一起跳着踩破泡泡。
对于想用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培养自信心的父母来说,听到了笑声,就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没有走错。——《游戏力》
2.只能玩一会儿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倒是也可以玩玩具,但基本上就是玩一会儿就不玩了。
这就对我们家长的要求比较高了,我们得做“百变父母”,慢慢变化玩法,让孩子尽量把注意力维持在活动里。我们不断尝试新的不同的玩法,就能逐渐摸索到孩子的兴趣点。可能某天、某个瞬间,突然有某种玩法让孩子兴致高涨,那我们就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个点。
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玩跳跳停,跳上跳下,我们可以慢慢做出一些改变——边跳边唱、节奏有快有慢等。如果孩子是在玩玩具,总是看到那个就丢掉这个,不停地在换玩具,我们也不必就满心忧虑地去和孩子讲大道理,想要让他懂得“专注的力量”,我们可以把他丢掉的玩具捡起来,再一起全部塞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当然,上面提到的方式看上去比较“随机”,我们也可以试试让游戏更加“结构化”。
#游戏中的结构化
①设定期望孩子玩的时间,明确玩具物品是哪些、在哪玩、和谁玩
②设定游戏中想要达成的目标,如认识某个颜色、锻炼精细运动等
③分解游戏任务,任务从易到难,每个任务都可以单独成为游戏
④设计活动流程,怎么开始,怎么推进、怎么结束
⑤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每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对他进行有效的奖励
重要的是“玩法”,而不是一定要和某个具体的“玩具”捆绑着长时间地玩。
3.想玩但不会玩
孩子不会玩玩具,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 认知局限
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够,对呈现给他的物品没有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如何操作。
那么我们需要为他安排一些相应的训练内容,或者运用一些辅助去示范引导他,提升孩子对物品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② 经验局限
孩子生活经历和体验不够,简单说就是不知道面前这个玩具是啥、能干啥。
我们需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从实际体验中来培养他的想象力。
大家会发现,很多游戏和我们日常生活情景是有很大关联的。尤其是一些假想类的,比如过生日游戏(怎么吹蜡烛、切蛋糕、分蛋糕等),比如厨房类游戏(怎么切菜、炒菜、加佐料、洗碗等)。孩子会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这些场景,贯穿到游戏中。
有些孩子随着成长,想象力会越来越好。他可能喜欢在假想游戏中当护士,去给别人打针;他可能喜欢当老师,让别人当学生,他来上课。这些都与孩子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
③ 运动局限
有可能孩子的大小肌肉能力较弱,灵活性和力度不够。他没法很好地把玩具拿起来、叠着放、穿过去等等,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动课中,就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的肌肉得到更好的培养。当孩子能力发展,能够轻松地操作玩具时,他或许就会爱玩了。
④ 玩具爆炸
信息量太大,难以专注。有时候家长会把一堆玩具放到孩子面前,过多的感觉信息一下子向孩子涌来,反而使孩子手足无措。我们可以每次提供少量的玩具,并且有计划地帮助孩子去玩。
#玩具盒子
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几个玩具大盒子,给每个盒子设定一个主题,比如厨房、动物、植物、购物等等,并准备相关的玩具物件。
一开始每个盒子里玩具的数量不要多,后期再慢慢增加就行。家长根据盒子的主题和孩子的能力水平,来和孩子进行游戏,可以是模仿、平行玩、情景剧等等。
4.不和小朋友玩
有时候,家长过于心急,想让自己的孩子和普通小朋友去共同游戏。
首先,我们在家里需要营造一个非常融洽愉快的环境,先让孩子跟家长们能够玩起来,达到较好的互动性。
然后才能把游戏迁移到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是需要比孩子大一点点的小伙伴,能够一定程度上迁就他,让他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去玩。再慢慢地过渡到他的同龄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一些交往机会。有些孩子不太适应嘈杂环境、拥挤环境,他本来一看到这种环境,内心就已经很抗拒、焦虑、排斥,这时就更难引导一块儿玩了。
我们同样可以循序渐进,从接触1-2个小朋友开始,人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吵,孩子不会过于紧张;再慢慢增加到3-5个,引导孩子们一起玩......最后过渡到很多人,比如公园、广场这种完全开放性的环境。
孤独症儿童在跟年龄比他们稍大一些的普通同伴互动时,也表现出更多常规的物品操作游戏,而在跟年龄比自己小一些的普通同伴互动时,表现出更多的感觉运动物体游戏。——《孤独症儿童游戏与想象力》
5.不参与集体游戏
这个与孩子的整体能力水平有关。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是否具备认识游戏规则的认知能力(在玩什么、和谁玩、目标是什么、怎么玩等),这影响着孩子的参与积极度。
我们要创造游戏的氛围,开心、轻松的小团体氛围,先吸引孩子参与进来,并适当调整游戏规则,从符合孩子能力的开始,再慢慢提高难度。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参与集体游戏,建议家长和老师积极沟通,知道幼儿园在玩什么,在家里能和孩子先有演练,帮助孩子去做准备。
游戏是自闭症干预中很大很大的一个课题,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是常见的家长关心的几个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玩得越多、想得越多,才更有可能变成和孩子玩耍的游戏小能手。
最后,送大家一段关于游戏的忠告:
抵制手机电视,拒绝独自玩耍
注意夫妻配合,谨防刻板行为
适度零食强化,专注看指应说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干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