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城的雨,充满了韵味。它有江南的妩媚,山野的自由,城市的风情。它从三江丰沛的胸怀里蒸发,又从虔州纯净寥阔的天宇中把情怀洒落,重把关爱洒往浸润了唐诗宋词明月清风的古城。便是在这雨的柔柔浸润中,虔城的“三山五岭八景台”年年岁岁得到了滋润,虔城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岁岁年年得到了养育;便是在这滋润与养育中,虔城的故事与传说渗进了百姓的记忆,虔城的骄傲与辉煌走入了历史的篇章。——江西作家seo800这样写他眼里的“虔城雨韵”。
虔城、虔州,是今赣州的古称。它不仅与白居易、王阳明有缘,也与我老家乡贤曹聚仁先生有缘。1942年7月起,曹聚仁受蒋经国先生之邀在江西赣州主笔、编辑《正气日报》,次年元月又开始编印《正气周刊》。
1——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
赣州在东晋时是一个土城,范围比较广,将临江的低洼地隔离于城外,城内主要的大街有今天的文清路和东西向的西津路及章贡路,而与章贡路一墙之隔的均井巷便是当时土城最边缘的地方,自古至今都是一个民居的住宅区。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木屋,至今还有所保留。
土城虽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但我想来重点介绍一下这个带有江城风味的“均井巷”。
均井巷位于赣州老城区北部,长约250米,宽在3至4米之间,西高东低,且地势较为低洼。顾名思义,均井巷就是井多,均匀地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七口水井。至今,居民都喜欢利用大大小小古井里的水洗衣、做饭。
均井巷不仅与水井有缘,还多少体现在赣州市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福寿沟”上头。我们只要站在巷道上一些老房子的墙角边看,就能见到一条条水沟,而每条水沟的拐角处都有一块石板井盖盖着。井盖上布满了铜钱大小的孔洞,这让人多少一点讶异。
对于布满孔洞的石板井盖,老人们说是“铜钱过滤板”。“作用可大着呢”,“井盖板相当于过滤网”,“生活污水和雨水可以顺着这些孔洞流到地下沟中去,又可防止地下沟被树枝、石块等物堵塞”。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让人感到亲切,也让人觉得古人的智慧真是“这一个”。
至于“福寿沟”这一名字的由来,也有故事呢。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之前,虔城(赣州)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一名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两条沟的走向,与篆体的“福”、“寿”二字十分形似。“福沟”主要排放城市东南之水,“寿沟”主要排放城市西北之水。主沟完成以后,刘彝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形成了城内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
介绍了均井巷和福寿沟后,再来叨叨赣州的美食。我可不分是赣州城里的还是市县的,就是想多介绍几个——
鱼饼。色泽金黄,既有鱼肉炸后的香味,又有大量的汤汁包在鱼饼之中,鲜嫩味美,久食不腻。
黄元米果(粿、馃)。一种特色食物,色泽呈黄色,形状为圆形。
宁都肉丸。赣州市宁都县的传统名菜,属于客家菜。制作材料有猪肉、鱼肉、苦瓜等。常在过年、办喜事、做客、搬家、出行等场合作为接待客人的菜肴。
三鲜粉,份量很足,往往是一大碗,打底的是最普通的粗粉,淋上另外煮的肉汤,猪肝,瘦肉,还有几段猪小肠,底料足,汤鲜,没有腻的感觉,很清,猪肝也没有腥味。特别是调味辣椒,对于吃辣的人来说,真是爽到大爆了。
最后,来说说一种鸡蛋制作的肉饼汤。还未端上来,一股清香就扑面而来,最先闻到的是枸杞的清香味道,感觉整个人都滋润了起来,原先浮躁的情绪也一扫而空。紧接着,闻到的是一股淡淡的药材的味道,大大的一块肉饼,非常香,肉多且碎,煮的很烂,咬在嘴里,满口余香。
注: 曹聚仁先生,他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编辑、记者、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留下的文字之多,竟达4000万字,书籍也有百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