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自高中以来就一直就有的愿景,高二时曾与伙伴约定高考完后就去实现这个说来文艺实则疯狂的想法。可惜时不在我,天意如刀,命运总是那么阴差阳错,筹划许久的计划往往石沉大海,而从未想过的事又悄然发生。很久前就萌生了的想法竟然在母亲身上实现,这好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冥冥之中已有了定数,今天这篇文章就说一说这三日的成都之行。
武侯古祠,寻味锦里,成都初体验
二月八日,一下高铁,母亲、姨妈和我便一路直奔锦里,从3号线倒2号线,折腾了好大一番功夫,总算找到了“下榻”的酒店,刚刚放下行囊的我们,马不停蹄奔赴了下一个“战场”也是我们成都之行的第一站——锦里/武侯祠。事实上,武侯祠我是不打算去的,因为我总觉得不论去不去诸葛亮的形象都始终在我心里,而我也只是为他的鞠躬尽瘁暗暗折服,绝做不到顶礼膜拜的地步,毕竟独善其身的贾诩才是我心中最为敬佩的对象,再者说,后人为“纪念”武侯修缮的一座祠堂又有多少艺术与历史价值呢?可以说如果不是半价的门票,我应当是不会进入武侯祠的。怎么说呢,观后感可以说是无功无过吧,毕竟对一座祠堂我本就不会报有多少期待,盆景和文物展可以说是一个亮点,可也只是仅此而已。一个小时的游览也不过是让我感叹武侯祠之大和游客之多而已。不算失望,也没多少惊喜,毕竟飘进来的锦里小吃的味道 已经足以抵销我所有的不快了。
如果说武侯祠之行犹如一杯温水,无味但足以暖心,那锦里的游览便是加了糖的咖啡,即便你早已知道它的口感还试图改变或接受它的味道,那一股苦涩仍然钻进了你的味蕾,让你深感何谓生活。锦里,就是这么一条让你“欲罢不能”的商业街,如果你要去成都,一定会去锦里;如果你已经去过成都,一定不会再去锦里,毕竟相比宽窄时不时散发出的略微的文艺气息,锦里便显得更为市侩了些。只能说作为一条商业街它的确很称职,但如果试图寻找些其他东西,那只怕早已消散在漫漫人潮中了。
大国智造,宽窄随性,成都再考验
早晨八点,“三剑客”再次启程,这次的目的地就是凝聚先人智慧,享誉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其实旅程一开始并不顺利,又或者说很糟糕。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却发现弄错了车站,换乘地铁时又与母亲爆发了冲突,错过了最近的一班高铁,只好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可以说第二天旅程最初是闹心的,可往往故事总是往偏离我们想象的轨道上发展,上帝总爱跟我们开玩笑。
争吵,抱怨,等待,迷惘,焦急,错过,我已经想不出其他任何美好甚至中性的词汇来形容这一早上的经历了,我与母亲的矛盾几乎每次旅行都会爆发出来,这次也不例外。母亲的固执,我的倔犟,再加上双方对彼此盲目的依赖,导致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以至于一出酒店连公交站牌在哪个地方都不知道,好不容易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奔波到达成都北站才发现列车班次太晚,不得已只得改道犀浦中转,一路上说不尽的心酸,道不明的隔阂。我知道每次旅行都会有这么一段插曲,母亲和我就像两个磁极一样离不开,合不上,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近了便易燃易爆炸,远了又千里共婵娟,奇怪吗?也许吧,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可能只是我们家比较特殊吧。
费尽了周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都江堰,从玉皇阁“直冲云霄”,于山顶俯瞰整个都江堰,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分毫的。分鱼嘴的波澜渐起,飞沙堤的北冥鲸吞,宝瓶口的飞湍瀑流无不彰显着先人的奇思妙想和大自然的光怪陆离。其实我们去的那天天气并不是观景最好的时节,眼前总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水雾,但仍能感受到都江堰的奇绝瑰丽,岷江的波澜壮阔。有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岷江旁看都江堰的三大景观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分鱼嘴的得名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分流之处状如卧鲤,一说是分流出的外江水与碧海蓝天下波光粼粼,貌似飞鱼,因此得名。我个人则偏向第二种说法,于山顶处分鱼嘴水光潋滟,如鲤鱼跃龙门,与山脚下则水珠飞溅恰似百舸争流,一动一静,一高一低,一近一远,两番风味,一腔巧思。
如果说分鱼嘴代表的是都江堰的绝,那飞沙堤则象征着都江堰的奇。本就汹涌澎湃的岷江水经分鱼嘴就变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而飞沙堤则如巨人般用铁塔一样的身子挡住了岷江水的一次次冲击,降伏了这条肆虐的巨龙。相传飞沙堤是用开凿宝瓶口的淤泥堆积而成的,看来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便懂得了废物利用的道理。
经过飞沙堤,便到了都江堰的最后一道关卡宝瓶口,宝瓶口因状若宝瓶而得名,前宽后窄,是李冰在两岸连山中以热胀冷缩之法生生凿出来的通道,宝瓶口的美不止在乎于如脱缰野马般飞流直下的岷江水,更在乎我们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和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我们相信人定胜天!
看过了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山水,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宽窄巷子,也许是第一天锦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到了宽窄我才仿佛感受到了成都那股子悠闲自得,轻松惬意的慢生活步调。一条老街,几多闲情,在宽窄有复古的街拍,创意的手工艺品,火辣的叫卖,若是逛累了,三大炮、棒棒鸡、赖汤圆、钵钵鸡、红糖糍粑、麻辣兔头……成都的小吃在这里一览无余,吃饱了,随便找间茶馆坐下来喝碗茶,看出戏,成都人的生活或许缓慢但绝对精致。何谓文化,我想不只是唐诗宋词,更有衣食住行,宽窄或许能让一个外乡人看到属于成都人的文化传承。
熊猫基地,巴蜀大侠,成都终再见
最后一天的游览是仓促的,也是遗憾的,熊猫基地其实本来不在我的日程里,只是如果去峨眉山则时间太过紧张,所以才最终改道熊猫基地,那天我们算是起了个大早的,因为知道游客肯定会很多,可到了那才明白什么叫人山人海,取票排队坐车,足足一个小时我们才看到了大熊猫们的真容,而他们憨态可掬的样子也打消了我所有的不满和郁闷,我总开玩笑说我们是从一个产地跑到了另一个产地,其实很惭愧作为一个陕西人居然没有好好看过大熊猫,因为直到你和他们面对面你才会发现国宝的与众不同,他们或慵懒,或惬意,或活泼,或贪吃,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每一只大熊猫都会用他们臃肿的身姿,蠢萌的表情戳中你的少女心!
与国宝泪别后我们便来到了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成都的市中心——春熙路。随处可见的火锅店弥漫着火辣滋味,清冷的空气也因为火锅的存在而骤然升温,刺激着你的呼吸道,勾起了我的馋虫。话不多说,完成这趟成都之旅的最后一个任务,也为我的一曲《成都》画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此种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只知道吃完我的人是要上天的,味蕾是要爆炸的,而现在口水是要流出来了的!
这次的旅行就像我其他所有旅程一样显得不那末完美,比如我没能在金顶赏月,比如我没能在乐山礼佛,比如我没能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比如我还未相逢青城山的白蛇,可人生就是那末的不完美,又或者说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下一次的整装待发才变得充满期待。
三天的旅行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不认为这三天就能让我对成都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就像我花了十八年也未曾读懂西安一样,但至少这三天足以让我对成都一知半解。
成都是个慢生活的地方,可热辣的空气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加快脚步,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鲜红褪去,我才能真正看到成都这座城市的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