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札记01

文学文本的理解,常常不存在知识的匮乏或观念的扞格,它所考验的,往往在语义的提取、修辞的特性、文体的模式、经验的关照等方面。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指向。

文本中的内容,并不总是现成的生活体验;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被阅读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呈现我们的现有体验,而是扩展了我们的经验。

对文本的感悟力,是基于我们自身长期的文本阅读和语言实践。

一切合理的解读结论,都必须符合逻辑和情理地从文本中推导出来,必须通过文本自身来证明它是合法的。在这个原则下,解读结论才是站得住脚的。

思维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理解是文本本位,要忠实于文本,弄清楚文本在说什么,文本中的看法是什么。要对文本有更多的尊重。

教师要素读文本,不依赖任何参考资料来读课文。

从文本出发,依托文本,以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的理性分析为手段,才能达成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文本解读要确定文本语义,厘清文本语义之间的关联,梳理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思路。简单地说,要老老实实地还原文本本身的意思。不是急着去评价它怎么样,而要首先看清楚它是什么。

教师的素读需要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考虑:学科角度,读出该文本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学生角度,读出学生可能的未知以及可能存在的疑惑;教学角度,读出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可能运用到的引导方法;教育角度,读出该文本所显示的人类智慧,读出文本所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养角度,读出该文本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显著特征。

一定要形成素读习惯,逐渐达到阅读教学的自在之境。摆脱不掉教参,你就不可能得自在。

阅读文本,提出独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有个性的或有新意的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写作教学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读诗,读文章,一定要前后勾连。

理性分析,读懂,寻找到词句段是如何取得联系的。

任何一篇好的小说,都有独特的文本特征和文本个性,要抓住这些东西来教,才能扣住文本的特质。

教师所确定的教授内容不同,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就会不同,课堂面目就会大异其趣。进一步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东西也会不同。

阅读,需要提要钩玄。提要,就是观大意;钩玄,就是求甚解。观大意,就是整体把握;求甚解,就是辨析精微。追求对文本完整和准确的理解。

整体把握,最后表现为一言以蔽之的高度概括。我们阅读文本,最后必须能够做到一言以蔽之,做到一语道破。对每一个文本,我们都要问一句:这个文本,一言以蔽之,它在说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一句话说到位,直抵文本内核,这样才能达到观大意。观大意,并不容易,常常会遇到障碍。我们要有观大意的意识。

我们要注意,陶渊明说不求甚解,并非不寻求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而是读书的用意不在文字皮相 上斤斤计较。

求甚解,是指寻求深微的来理解。所谓深微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深;二是精细的理解,这就是微。文章精义,常在深微处。叶圣陶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他提出了求甚解的方法,一是把握文本内部的思路,二是研究文本字句的细节。

求甚解,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思路,又要在微观上斟酌词句,刨根问底。求甚解,离不开斟酌词句,离不开文本细读。洞幽察微。文本细读,就是要细心斟酌品味,一字一句皆不放过,读出文本细节中蕴藏的信息、字面背后的意思。对文本的发现,常常有赖于细读。细读的要点是精细、多思。

讲理性,就是要讲分析。分析,是诉诸理性的,理性都是可分析的。要讲分析,就必须反对含糊,反对以感受感悟替代分析。文本解读当然必须是理性的,阅读教学首先是诠释文本,也当然是理性的。

理解永远是一个理性的行动。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分析。分析文本要基于逻辑和理性,要让文本说话,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找不到证据就不要乱说话。

对世故人情的分析,也要靠常识,靠理性。

我们解读文本,要尊重常识,尊重情理,不可凭空猜测、主观臆断。

(整体把握。提取语义。避免主观臆断,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握整体逻辑。前后勾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