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字词背后的味道》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古诗词,我们常常有一种似懂非懂、冷僻生疏的感觉。这是因为,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他的时代,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结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人已经难以设身处地的感知作者的情感。于是我们往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就更加读不出作品应有的深意。
然而,这却是学习语文的魅力所在,一位掌握了阅读“金钥匙”的人,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怀。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它有时像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又像是神秘美丽的花园,让人浮想联翩。不同的解读,便有着不同的味道。
2、写景,不过是为诗人的写悟创造一种缘由、提供一种缘起。说白了,头两句写的就不是景,写的是悟的一种可视可听的意象、诗境,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叫“以境显理”。
3、我们说写诗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苏轼游庐山,见人所共见,但是却发人所未发,这是他厉害的地方。
第五集《文化意象的魅力》
4、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我们的母语,更是不断充实着每个人的内心。汉语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在这样的语言和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看清自己的文化基因、感知文化背后的思想脉动,更能够寻找到那种独树一帜的华夏美学。
5、如果我们稍稍有点中国文化意识,你就会发现,课文选择的两种景象:落叶、大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恰恰不是两种纯粹的自然景象,它们更是两种典型的文化意象。
夏丏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中,说过这样一番话: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6、在文化语境中,大雁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候鸟、不再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大雁成了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文化的符号。
7、自然的大雁在学生心里就化作了文化的大雁,生物的大雁在学生心里就升华为情感的大雁。
而这样的文化情感不只是当下这些学生的体验,同时也是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体验。因为,我们学的是母语,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底色;我们学的是国语,是有着三千多年文化传承的语言,它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国籍。
第六集《言与意之间的转化》
8、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有的老师则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还有一些老师更是提倡让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语文学习既是对文字音、形、义整体架构的学习,又是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建构。要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落地生根的感受,就需要学会转化密码。
9、中国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对诗人来说,他不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因为所以这样来写作的,也不是因为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才有诗句,而是要把他所感到的最深切、最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
10、我们看李清照的《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李清照说“愁”了吗?说自己“愁啊愁”了吗?说自己“愁死了!愁得不行了”吗?没说啊。她用什么说?她用“几杯淡酒”说,用“晚来风急”说,用“大雁飞过”说,用“满地黄花”说,用“梧桐更兼细雨”说——这些都是悲秋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我们强烈感受到李清照的孤独、纠结、郁闷、百无聊赖。
11、余光中先生说:
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处的内在之意。
简单地说,诗人写的是意象,我们读的也是意象。诗人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让思想感情直接站出来说话,这叫“立象以尽意”;我们读诗词,就要把这个意象还原出来,这样才能体悟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叫“明象以见意”。
12、象是由言到意之间转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学好语文、学好诗词的核心秘密。简单地说,诗人写的是象,我们最直接的理解也是象。诗人用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让思想感情直白展露、一览无余。我们读诗词,就是要通过象体会到真正的意,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