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家又发生了一些矛盾,家庭内部的矛盾大部分来源于对彼此的要求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妈妈要求孩子这样做,但是孩子不认可;老公要求老婆应该这样做,但老婆能力有限或不认可;都婆媳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典型,不用加以赘述。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肯定不是逃避家庭生活,而是采用一些方法积极去协调融合,即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我想先说一说姐妹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呢?
因为中国教育对集体意识的强调,所谓随大流,集体的统一标准化,孩子之间从小就在比较,不管这种比较来自于学校还是家庭,他们的思维都是纵向捆绑的,姐姐一定要引领妹妹,妹妹不一定要比我差,但是一定要依附于我,没我不行,以此来体现作为姐姐的价值,这就带来了一种较为折磨人的相处方式,那就是感情捆绑或者绑架。他往往比跟对方做物质上的要求更加可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是失去自由(freedom)就是人格情感上的捆绑,不管这种捆绑是来自于别人或自己,一个人可以因为无数的负面批评而自杀,但往往不会因为要忍饥挨饿而寻短见,故而这种感情上的捆绑是毁灭式的。一个姐姐对妹妹的感情捆绑如何毁灭妹妹呢?姐姐会把自己对妹妹的控制加以爱的名义,我爱你啊,你怎么就别跟我说的或想的一样呢?你一定是不爱我了?这简直是不知感恩。如果妹妹意识到了束缚而想摆脱,姐姐就会拿出这些东西来给妹妹施压,让她承受道德情感的压迫,形成捆绑痛苦,直至其放弃独立的意见和做法。对于其妹妹来讲,从思想意识上摆脱束缚其实也容易,就是认识到爱的悖论:爱,是希望对方好;而姐姐对妹妹的爱已经给对方带来了最可怕的痛苦,这是希望对方好吗?所以,这其实脱离了爱的范畴,妹妹并不用对这种道德指摘感到自责,这不是爱不爱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说到了爱,就要延伸到中国家庭所有关系当中了:妈妈把孩子逼到自残或自杀,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其实爱,但是爱作为一个过于美好的词语,它让人肆无忌惮,甚至去伤害别人,施虐者仍可以以一句:因为我爱你。而逃过内心的谴责。这样看来,爱,比很多恨更可怕,因为它无法追咎,不用负责。再举个例子,丈夫要求妻子做这做那,妻子不满,丈夫会说:你不识好人心,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遑而堂之。妻子就只能生闷气了,慢慢得了癌症,这伤害可比直接来一刀痛苦得多。所以,绝大多数家人间,不用谈论爱的话题,一是它是必然的,谈它是无用的,二是它很虚无飘渺,容易混淆视听,直接变成了谬误的借口,导致解决问题和沟通失败。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化解这些诉求不能被满足带来的矛盾呢?首先啊,要树立共同体心态,即打破纵向思维,不要担心自己被家人超越,没有任何把控或凌驾别人的想法。这个是一切解决办法的基底,如果没有这层意识,对方无论做什么想要改善自己的决策,你都会很生气,更别说思考改善家庭关系了(在很多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相互“拖后腿”)。然后,如果很多的问题还不能解决,那就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问题了,即我是不是要求太多了:这时候切忌把自我的意识和感情放得过大,比如,我对他提出要求还不是为他好,因为有了这种念头,问题的解决就胎死腹中了(可怕的爱又出现了)。例如姐姐妹妹的关系,姐姐需要思考:妹妹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在面临我的感情控制的时候,是不是不舒服?如果确认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就要改变自己,降低要求(切忌又用自己的意识给自己找折:可是这是爱啊。)但如果我的要求都是些合理要求,我觉得妹妹有点欺人太甚,怎么做?这时候,沟通的必要性就彰显出来了,根据非暴力沟通的理论,你要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寻求对方对自己感受的理解,在这一步,很多人败在了认为对方就应该是自己的寄生虫而忽略告知对方自己真正的感受,例如:你这样一次次拒绝我的外出邀约,我感觉很受冷落。然后表明你的确在试着理解别人:我知道你可能嫌这样很累,毕竟难得放假。最后说出你想让对方为你做的事:但是我真的很想出去玩,希望你能陪我。这样一来,对方不会觉得你在试图把控命令她,而是真的想寻找一个玩伴。
掌握了家庭矛盾的原因和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还要明确沟通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下一步就是行动了,这一步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从理念到行动的距离往往决定了事情能否成功。所以,先试着把自己对“爱”的执念甩掉,建立共同体思维,割裂自己与家人的捆绑式纽带,以沟通为翼,心怀温存与理解,坐到家人身边,开始谈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