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 《鼠疫》一书,仿佛在读之前的中国。每读一遍,焦虑淡去一分,内心也就更清醒一分。
这次疫情给不少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有的人成了主播,贩卖自家产品,业绩似乎比之前还好;有的人成了厨神,一天一个花样,做的饭一天比一天好;有的人成了书虫,几天就看完一本书,思想比以前更有深度……也有的人却依旧处在生的渴望与死的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
而那时的我,则开始看起了纪录片《非典十年祭》、电视剧《血疫》,试图通过类似疫情的纪录片,来了解当下的疫情,缓解内心的焦躁。时不时,还跟亲朋好友科普防疫知识与疫情的来龙去脉。
《鼠疫》的作者在书中写道:“每次发生可能影响到大多数人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重大事件时,事情的发展轨迹总是惊人的相似,都是从揣测好奇到迅速的恐慌,然后才会回归理性。也许这就是人性,是多数人处事的方式。”
从疫情征兆突然出现的不以为然,到疫情爆发的恐慌、焦虑,到疫情严重的封锁城墙、停运交通、暂停开业,再到最后疫情突然消失的慢慢平静,一如现在。
还记得半年前武汉封城那一刻,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却也有更多人为了将疫情控制在城内,保护各方安康,守护全世界最好的中国,甘愿留在城内自我隔离,即便内心充满恐惧、担忧与遗憾。
甚至,还有不少一线人员不远千里奔赴疫区,只为将疫情遏制住。这就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只不过那时,城内的人没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没人想进来。
如今,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人们的生活也慢慢走向正轨,但这不代表疫情已经结束了,也不代表人们可以慢慢放松警惕了。因为这是一场全民防疫之战,是我们整个国家与疫情的对弈。倘若我们掉链子,那么这场对弈又将延续,遥遥无期。
可是,国外的疫情却越来越严重,新增病例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每增加一例,似乎就能看到数字背后那个家庭的灰暗,看到笑容从他们脸上慢慢僵住,直至消失。数字背后的悲伤,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乘以4到5倍的悲伤。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1」
书的最后,写道:“翻阅医书便可知道,鼠疫杆菌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这种杆菌能在家具和内衣被褥中休眠几十年,在房间、地窖、箱子、手帕或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
其实,生活远比书要艰难得多,书只是字数的叠加,而生活却是悲伤的无数次乘积「1」。纵观人类历史,非典、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何尝不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循环反复,又仿佛没有止境。
如若从不反思,那么此类事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悲剧也会一次又一次的上演。疫情面前,人人无法独善其身。虽然它终将过去,但离开的人永远不会再回来。
愿疫情早点结束,所有人都能平安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而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参考:
「1」牛皮明明《73年后重读加缪的《鼠疫》,就像看到现在的中国》
注:这篇文我曾发布在一个公众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