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畅销的位置,摆着岩井俊二的《情书》,随意翻阅,打动的是安妮宝贝作序,富于吸引力的不是序言本身,是安妮宝贝。
习惯性先看作品和作者简介,封面内页写到:
“《情书》是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作者将那种一去不复返的早年往事写得深沉眷恋,字里行间的那股记忆中的美丽与忧伤,成为亿万人心中永远的珍藏。
之后岩井俊二将它改编成同名电影,在日本引起空前轰动,其影响迅速波及整个亚洲、欧美……”
即使如此,此前,我依然对《情书》以及它的同名电影一无所知。读完安妮宝贝作的序,对于她所说的“樱花般淡淡清香的感情”还是不懂。
我还是读了此书,没有任何好奇和冲动的开始,却以意犹未尽收尾。
—2—
男主人公藤井树,以逝者的身份出现,因为登山遇险而死。沉默寡言,散漫懒惰,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只喜欢绘画和登山。
互相写信的两个女主人公,渡边博子是藤井树生前女友,另一女主人公也叫藤井树,是他中学时代转学前的同班同学,现为图书管理员。
故事以藤井树两周年祭日开始,博子在藤井家看到他中学时代的相册,记下附在尾页的住址,写下一封她以为无法送达的信。
博子不知道,这个地址是同名藤井树的地址,她也不知道,有和藤井树同名的女生。
后续的往返信件中,博子才得知信里藤井树是另一个藤井树,因为想对男友的过去了解更多,她在信中常询问有关男友的事。
除了同名造成的“悲哀事件”,藤井树还提到她与他当时同为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他有一个癖好:在没什么人借的书的空白卡片上签名。
博子的信件其中有一封写到:请你帮我把他跑过的操场拍下来。
藤井树因为博子的请求回了母校,遇到以前的班主任,提到图书管理员工作,两人特地去参观图书馆,经介绍是“藤井树”后,一些学生管理员窃窃私语,才知道因为之前的“在空白卡片签名”事件引发了“寻找藤井树”的游戏。
藤井树把她与他最后的故事写给博子后,博子的回信,也是最后一封回信,写到:
藤井树:
你好。
这些回忆属于你,所以我觉得应该由你来保留。我想,他以前肯定很喜欢你。我很庆幸,那个人是你。
……
又及:恐怕你也是喜欢他的吧?
藤井树固然不这么认为。
故事没有结束,“寻找藤井树”的游戏还在继续。
学生们找到藤井树家,递上那本他转学前让她帮还的《追忆似水年华》,里面的卡片依然是藤井树的签名。不同的是,卡片的背面是她中学时代的画像。
在藤井树的平静而不知所措中,故事,戛然而止。
—3—
一切还意犹未尽,亟待说些什么,却有所停留。
回到故事开始之前,重读安妮宝贝的序言,突然懂了最初的不解。
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值得反复重复与细思:
“古典感的爱,可以在静默中没有任何声响和要求地存在。暗中点燃的小小火焰,只用来温暖自己的灵魂,照亮对方的眼睛。而洁净的爱,它也许会有盲目,犹豫,创伤,但一定不会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也无私心,仿佛只是为了信仰而存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把爱当作一个信仰来追问和找寻。也许它更容易被粗糙地沦为种种工具,标准,衡量,评判和误解。它需要的耐心和容量太大,以致很多人没有信心。
博子在雪地上醒过来,仰脸看着雪花飘落的海报,本身似已成为一种情感源泉的象征。生与死的对照,记忆与消逝的回响,以及对爱与时间的真挚追问。一切都多么珍贵。
所以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道德伦理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寂寞地眷恋和想念一个人,就像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悲凉。
如果说有盛大,那也仅仅只属于时间的细微记忆和线索。”
这使我想到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剧情和画面的唯美,以及那句“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是许多观众心中的经典台词和挥之不去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
不仅是每一帧画面的唯美,还因为它勾起了观众对过去的回忆,又或是对这种樱花般爱情的向往。
曾经看到这么一段问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在电视上看一些不切实际的电视剧,特别是那种玛丽苏的剧情?
答:因为这些美好只在剧中出现。
即使在当下的生活缺失这些美好,依然要留一块空间给它,用来追溯过去,也用来留白向往未来。
—4—
就像岩井俊二所说的,“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情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即使到了最后,我们输掉了现实,和自己在一起的未必是那个自己最喜欢的人,那段感情依然会被我们藏在心底,并且永远存在。
爱过,不悔,因为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