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读了小萌的《你好小孩》之“要放心让小小探险家环游”。其中有个故事印象最深:
漫画家蔡志忠在他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投了漫画稿给台北的出版社,出版社不知道他几岁,就请他到台北去当漫画家。得到父母的同意后,蔡志忠拿着200块台币出发,在从彰化到台北的火车上,他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看着快速退去的铁轨,对着故乡说:“永远不回来了,再也不回来了!”
如果,我是当时那位初中二年级的蔡志忠的妈妈,我会有如何的心情?
1.我会同意让一个还是初中二年级的孩子踏上专业漫画家之路吗?
2.我会同意让孩子全身心迷恋漫画,并支持他的兴趣吗?
3.当我听到还在说,“再也不回来了”时,会作何感想?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前2日我送儿子去参加少先队队长夏令营活动时的情景。
我们的车刚开进目的地,坐在后排的儿子便凑近我轻声地提醒道,“你回去吧。”
“我去你宿舍看下。”我说着,便挂上停车档,熄了火,和他一起下了车。
走到宿舍,他提醒我不要进去,“这是男宿舍。”
我在门口停了下来,在外面等他。凑巧刚好宿舍管理员认识我,她便招呼我进去看看。
我本想帮儿子整理一下行李,但他对我摆摆手,示意不要动。我见他匆匆忙忙按要求换上夏令营发的T恤,捎上着我跑到会场,准备开营仪式。
儿子选了个后排的位置坐下,我选了个儿子身后的位置,偷偷给他拍了张照片,他回过头,说:“你回去吧。”
“回去吧。”这是仅在10多分钟内,他第3次对我说的同一句话。我知道,我是该离开了。
“好的。”我起身,走到门口。转身和他示意,“再见。”他用眯着的小眼神瞄了一下我,好像说,“好了,快回去吧。”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到,“子女是既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是啊,最终指向分离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都是需要独立的。
回到蔡志忠的故事,如果我是当时的妈妈,我想我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和欣慰的,但眼里应该还会有泪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