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讲座中,一位妈妈站起来讲了她的一个疑惑。
清明节那天,她带着三年级的女儿去了烈士陵园,去凭吊先烈敬献花圈,她给孩子讲烈士的英雄事迹,讲硝烟散尽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然后,她希望女儿能写出一篇有感而发的作文,为做好榜样,这位妈妈自己也写了一篇,满满两页纸。可是呢,平素成绩优秀的女儿却就是无话可写,一直拖到最后也一字没写。
这位妈妈非常困惑,为什么孩子就是写不出呢?
听完她的发言,我笑了,告诉这位疑虑重重的妈妈:
太正常了呀,三年级的孩子,9岁而已,就这么一次清明节扫墓,她对于战争对于烈士所能受到的触动,能够会有多深刻呢?换做是9岁的我,也写不出。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所享受的生活,在我们眼里是幸福的,可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最正常不过的平凡日子,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炮火连天是怎样的情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是怎么样的一种壮烈。
即便是看一些抗战剧(且不说如今的抗日神剧都雷死人),读一些此类课文或书本,凭9岁的年龄,又能理解多少呢?
我倒是看过不少孩子清明节过后被压榨出来的应景作文,赞美先烈感恩生活,字里行间充斥着夸张的溢美之词,那些话语,有多少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语言呢?
为什么孩子作文假大空?除了他们自身生活圈子狭窄之外,是不是跟成人的引导有关?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写出“像样”的作文,久而久之,孩子要么不愿写,要么不会写了。
所以,你的女儿写不出,那就不写。千万不要把一件好的事情给绑架到作文上,譬如出门旅游回来一定要写游记之类的,那样孩子会很反感(在场的所有孩子不约而同鼓掌了)。
想想你带女儿去烈士陵园的初心,是为了写作文吗?如果孩子能够有一点点的内心触动,哪怕她目前写不出,有什么关系呢?将来,当她慢慢长大,关于这个题材,有一天也许她会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就像你现在一样。
所以呢,写作是一件不必着急焦虑的事情,尤其是在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已经教给了孩子写作方法,虽然有的孩子依然不想写不会写,但是,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再去逼着孩子写,除了让孩子更加畏惧反感写作之外,是一点效果没有的。
家长怎么办呢?这位妈妈做的不错,带着孩子尽可能多的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去感受不同的生活,去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这些经历,都会贮存在孩子脑海里,将来,都会是写作的素材。
然后呢,在孩子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练习——口头表达。相信我,如果孩子能够说好,哪怕他现在不写,将来在考场上如果遇到同题作文,他基本会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
这位妈妈终于散开紧皱的眉头,如释重负的笑了。
当真是如此啊,我们有多少人,有张爱玲的才气,写作趁早,出名趁早呢?
在孩子的写作问题上,莫功利,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