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妻子不愿意去先生的农村老家,大家都说妻子太娇气!
妻子却满腹委屈地说:“冰天雪地的冬天早晨,在市集转悠一早上的我想打个车回去都不同意,老公,小姑子和婆婆三个人并肩走前面,有说有笑地聊着东家长西家短,而我挺着八个月的肚子只能慢慢地走后面,都没有一个人扶我一下,也不怕我滑倒在这满是冰雪的路上…”
类似的委屈,妻子还说了很多,而旁边的丈夫听了一脸懵逼地说: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我都不知道啊,妻子因为丈夫这样的态度更加得愤怒。
@心理咨询师宋研 这样的现象应该很多女人都经历过,婚后不久女人到丈夫家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希望丈夫和婆婆家人能更加的体谅和照顾,可往往总是适得其反。
女人也很可能会因为种种不如意和婆家闹翻甚至离婚…
男人之所以会认为女人莫名其妙,很大部分是因为,那个家庭是自己熟悉而是妻子陌生的环境,他很难理解妻子的种种不适应,并不是他变得不好了,而是他本来就是这样!
对于女人来说,除了让丈夫理解,还可以自己主动去处理关系:
首先:要主动和丈夫表达感受和需求,多和丈夫交流自己不适应的地方,希望得到些什么的帮助,有什么需要表达出来,不要让丈夫猜!
其次:对于婆婆及家人,保持礼貌和尊重,不要太奢望情感,因为本来就没基础。
比如:之所以婆婆和小姑说不打车回家,女孩会那么生气,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有“她们应该对我好”的期待,因为失望而生气,但对于她们来说,很有可能不打车是很正常的情况,并不是针对女孩…
同时女孩完全可以自己“立”起来,直接说出需求和自己的决定:“我很累,我要打车回去”我相信打车的费用自己肯定是有的,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何必要别人允许…
最后,从本质上说,是女孩本身的性格致使自己处于委屈的境地,周围的人固然有存在没考虑到自己感受的地方,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学习从自己身上寻找资源,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综上:从恋爱到婚姻,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两家人,说明我们的成长范围越来越大,生活对我们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恋爱靠缘分,婚姻靠经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在不断经营,不断地彼此适应中慢慢成长…
二
邻居说:读初三的女儿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哭好久,因为最近老师基本每天都劝她不要参加中考了,赶紧选个职高报了。
可是谁不想上大学呢,所以小姑娘很生气,也很难过,反而更加没有心思去学习了。
想着小姑娘每天晚上9点多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家,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下,还承受着很可能考不上高中的危险。
老师也许是想让学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也有可能是担心升学率而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中考。
@心理咨询师宋研 当然我不是学校的老师,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首先:和孩子沟通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她现在所面临的困难;
第一:共情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希望考上高中,但是老师的做法让她感受如何;
第二:孩子既然是希望上高中的,那分析一下现在的成绩,看有多大差距,从差距的地方开始补缺补差;
第三:真诚地告诉孩子,即便真上不了高中,也不是无路可走。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比如一起看个电影,出去吃顿好吃的。
其次:我会到学校和老师做一次沟通;
第一:告知老师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如:孩子还想上高中,不打算报职高
第二:请教老师可以从什么地方帮到孩子。
第三:快毕业了,感谢老师这么长时间的关注
最后: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因为孩子也许真的上不了高中,不管上不上了高中,我们都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见多了将眼光执着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使得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家长比比皆是。
而其实孩子以后的生活,不是我们现在所能预料的,上高中,上大学固然重要,但比起学历,孩子的底层能力:学习力、还有感受生命美好的能力才是关键。
三
“姐,快给我打3000块钱。”
“啊?你上学呢,要这么多钱干嘛?”
“我在兼职帮人刷单。”
“……”
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那时候表妹刚上大学,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就被骗了好几千块钱,好在后来及时止损,报警了。当然,钱至今没有追回来。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骗子的方式也不高明,发兼职广告,有人应聘,工作内容是帮商家在网上刷单,开始说,先刷3单,三单结束后,退还本金,另外每单付5元的酬劳。
接下来是自己选择刷多少,一组起步,一组20单,因为上面三单是有收益的,所以很可能会继续刷,我表妹的选择是继续。结果几千块钱就打水漂了。
为什么骗子会这么容易得手?
第一: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就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登门槛效应。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一开始给予一个小任务,求职者很愿意去尝试,同时,信守承诺,给予报酬,就增加了求职者的信任感,建立了初步关系,这样,后面提出一个大的要求,求职者在信任的关系下,会选择去执行。
这个实验本身会给到人们很多启发,尤其在营销方面。被骗子利用行骗也实数偶然。当然,也会留给我们一些思考:在我们做抉择的时候,不光需要情感上的认同,还需要更加理性全面的分析。
第二:需求造就动力,稀缺造成盲目
很多大学生在遭遇这样的事情之后,会埋怨自己怎么蠢,这么简单的骗局也会上当。其实也可能不是一时糊涂所致。
表妹是农村姑娘,姨妈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很辛苦是一方面,经济上也是入不敷出,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她极度希望自己有能力分担妈妈的压力。
有对“钱”的需求,没有问题,尽管赚钱不是终极目标,但能不能赚到钱也是每个成年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证明。问题是对“钱”的极度需求,造成了“钱”是唯一目标的错觉。
当孩子的思维聚集在“赚钱”这一目的上,就很难理智的分析赚钱的过程是不是合理了。
综上:因为对方的技巧和自己的稀缺,一个骗局就很容易产生了。所以要避免类似事情发生,或许不光要从法律角度惩办骗子,更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做心理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才是根基。
四
明明买10000块的裙子都可以不眨一下眼,可买衣服时只看100块以下的。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真实情况,收入颇高,可从不会给自己买贵点的衣服,问题是她也很想穿好点的衣服,但是看一看标签就有自罪感,买不下手。
她的消费观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问题是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所以很纠结。
她告诉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有一次在橱窗里看到一个自己梦想中的裙子,非常非常梦幻的那种,告诉妈妈自己想要。可妈妈说:你想都不要想,这是你一辈子都穿不起的衣服。那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尤其是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而持久地感到自己配不上一件好好衣服,影响了成年后的消费观,这不是我们期待的成长方式。
然而我想说的是:对自己因为原生家庭而产生的伤痛表示理解后,更需要做的是积极面对当下的生活,毕竟。人不是有过去决定的,而是有未来召唤的。
首先:理解父母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其实很多“父母的过错”都是用今天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发展程度去衡量的。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他们勤俭节约,是为了能持久地生存下来,她们不懂照顾孩子的自尊,是因为她们没有学习的机会。
其次:接纳父母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存在。
父母除去“父母”的身份,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然而孩子会天然地认为父母就应该是完美的,一旦发现父母并非如此的时候,就像自己的不幸又加重一层。父母之所以不完美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也并非顺风顺水。
最后:小时候的伤害本身就是躲不掉的。
越小的孩子越依赖于他的抚养者,这就决定了无法躲开来自抚养者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共性,因为依恋关系的存在,越容易对抚养者有过高的需求,就越容易受到伤害。
综上:原生家庭的确对我们的成长影响重大,但影响我们的成长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强大的复原力,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一有问题就归罪于原生家庭,就失去了我们生而为人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