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拓展的真相—思维边界的延伸
思维拓展是一个受多数人欢迎的概念,因为这涉及到增长智慧以及思想发展范畴。
譬如许多人都强调,阅读有利于开阔眼界以及拓展思维,这话确实是有依据:
比如一本书里面一个论据充足但是与你对某个主题的看法相反的观点就可能使你原先固守的思维受到冲击,那一刻,你的思维就 或多或少地“被拓展”了。
再或者说,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那么,相信参加讨论的大多数专业学者在结束讨论之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来自其他学科的启发,
或者说至少不会把研究对象的现状再单单只归因与自己学科所研究的领域因素。
还有许多可以助于思维拓展的场景。不过,阅读和交流应该是其中主要的两个。
然而,实际上,即使是 像阅读和交流这样比较有益的活动中,人们思维实际的拓展情况却往往让人失望:并没有真正达到 这个词本身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边界明确向外延展一定的面积 的意蕴。
为了更好的说明想表达的意思,我用这个图像来试图演示人们思维某些方面的真相.
(简书在上传图片时出了问题,为了避免大家看不到图片的情况,我在这里用文字来描述一下我画的图像。就是首先有一个圆,填充颜色是蓝色,叫做A区域,外面套一个圆,两个圆之间区域填充颜色是绿色,这块绿色环形区域叫做B区域,第二个圆外面套一个更大的圆,这个圆和第二圆之间无填充颜色,也就是白色,这块白色环形区域叫做C区域 辛苦大家脑补一下。我查了一下,简书的图片上传支持系统好像还不够完善)
蓝色区域内就是我们自己大脑中思维空间的大本营,把它暂且叫做A区域,我们绝大多数人此时此刻的思维活动范围就是稳定在这个范围内的,不仅如此,大部分人很多时候的思维活动也是稳定在这个区域内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一:人们很多时候只是被情绪系统所控制而没有多少思维活动。二:即使有了思维活动也只是在这个区域内部进行重复性的并且零散的思维活动,就相当于一汪池水在风吹过时发生了一点波澜,但是池水的体积和表面积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扩展。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画的B区域是什么,。B区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不借用新的书本知识以及与人交流等情况下 ,利用自己的头脑对于所有可以当做思考对象的主题 进行彻彻底底地思维探究时所能拓展的新的的思维面积。而B区域的那个圆圈边界线就代表着这种思考所能拓展自己思维面积达到的边界极限
当人们发挥意识的探索作用,进行头脑思考时,很多时候只是把在蓝色区域内积累的思维存货进行一些梳理。而只有持续探究下去(不查看新的书本知识、也不与人进行新的交流),才可能 得出一些新的观点结论,就像当你真正调动你的一切旧的知识储备以及思维体力,冷静且长时间对一个主题进行思考时所发生的那样。
这个时候,这些新得出的观点结论就好像从蓝色思维区域(一直以来比较稳定)内部发出的
无数条思维之箭,然后蓝色区域的边界就会被从内部发出的数个思维之箭所击穿,并且冲出重围,开辟出新的很多条思维路径,当产生无数个能冲破原有思维旧圈的新观点时(进行无数种彻底的思考),很多冲出来的路径便有接近的机会,最后路径之箭的空隙会被源源不断的新的冲出来的路径所补充,因此,这个时候,大脑中一块新的思维区域就在原有的蓝色旧圈外面形成了。此时,你的思维面积就真的拓展了。
一个人可以思考的主题是无限多的,先不说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主题,即使是像宇宙的形成以及黑洞这种一般人不了解的主题,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大脑对其进行尽可能多的思索,即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相关思考角度的反复判断和选择,也是已经在拓展大脑内关于这种主题的思维内存了。
所以,B区域就是一个人在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经验积累以及彻底且极致的发挥自己的思维体力时所能使大脑内部在原有基础上拓展的新的思维内存空间。
到此为止,我们终于来到了今天要谈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很多阅读以及交流并不能高效率的拓展思维,有时候或许只会弄的更糟??为了避免使读者产生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前说一下我今天的个人结论:阅读交流仍然是绝佳的思维拓展工具,只是很多时候利用这两个途径的方法出了问题。
刚才说了,B区域是在充分思考探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面积”,每个人在不读新书也不进行新的交流的情况下都有自己所能通过思考所能拓展的新的“ 隐形(潜在的)思维面积”,同时每个人的这部分潜在的思维面积受自己的经验、知识储备、思维体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小自然千差万别。 但,别忘了,这是理想状态,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多数人固守自己那部分蓝色的旧的思维区域圈,很少努力向外进行新的有力的拓展(更准确的说是,出于懒惰放弃发挥自己理性系统的力量,甘愿屈从于情绪系统的控制)
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咱们现实中“思维拓展的假象”就容易高频出现了:人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经常能碰到很精辟的“新观点”,然后,瞬间感觉到自己收获了许多新的东西,但是就是把这种“见到新思路”的感觉视为 思维被拓展 的情境 一直以来迷惑了并且依然在迷惑着很多人。实际上,如果能收获到真正的新的东西,当然是好事情。但往往,你的大脑中那个隐形思维空间(B区间)本身可以包括很多你手中那本书中的很多“新观点”“新思路”。换句话说,很多你看书时候发现的“新观点”是你自己调动一切积累经过彻底思考同样可以得出的,甚至很多情况下,同时伴随产生许多比书本内容更新的观点。
所以,当你以为自己的思维被许多观点拓展的时候,实际上 你的思维运动依然 停留在B区域,这也是你原本就 隐形存在的区域。因此,你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拓展。
在刚才那个图像里面,只有冲B区域的边界,进入到C区域,才算真正开始了思维拓展, C区域是指什么呢,这里面的思维内存是指 一个人 凭借自己所有以往的积累(不看新书以及不进行新的交流)同时利用彻底的思维体力 也无法思考得出哪怕一点儿的区域。也就是把那个区域(C区域)定义为这样一种存在:只要没有新的见识,这块区域就是他的永远的思维盲区。
一个人在没有对自己的 潜在思维空间 进行充分开垦的情况下,在读书中或者与人交流中碰到许多“新观点”都会有隐隐约约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时候,很容易就误以为自己的思维是真正的被拓展了(C区域的面积延展),实际上,很多时候,大多数“新观点”触发的仅仅是自己的潜在思维空间罢了(B区域的逐渐显现)。当然,有人会说,这也是好事,最起码提醒自己进行“潜在思维空间”的开垦了。但是,陷阱,也往往出在这里:只要你不能辨别清楚那些让你耳目一新的“新观点”中的 哪部分真正属于你的思维盲区,你就不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多精力的分配,那么这部分的思维空间的拓展支持力量就太薄弱,导致你的思维拓展情况大打折扣。
同时,更严重的结果是,你对那些新观点同等看待,同时也会使你原有的思维内存变得模糊和混乱,因为这就好比在一块空白的黑板上书写时,你写满半边黑板之后,没有接着剩下的空白部分书写,而是在这边写满的地方进行覆盖性的第二遍涂抹。再加上平时并没有进行彻底清晰思考的习惯坚持,那么,看的越多,交流的越多,这块思维区域就有可能变得越混杂,一个人的思维逻辑就一步步走向混乱了。
就像叔本华在《在潮流之后》中说的那样:……….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因为我们此时的头脑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叠写满了东西的黑板。这样,我们就无暇重温和回想,而只有经过重温和回想我们才能吸收所阅读过的东西,正如食物并非咽下之时就能为我们提供营养,而只能在经过消化以后。如果我们经常持续不断地阅读,在这之后对所阅读的东西又不多加琢磨,那这些东西就不会在头脑中扎根,其大部分就会失之遗忘。
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所以,如何能较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那就是,在阅读一个主题的书目之前,先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个主题进行彻彻底底的思考,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呢?就是把你脑子中能想到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终极结论框架”给制作出来,即使它是不完全准确的,也要把能想到的一切给想到极致,然后,带着这个终极框架区域(这个时候主题的A区域和B区域都已经被你明白的了解了)去翻阅书目,它就像一把筛子,你会发现书中很多东西是已经被你思考过的,许多结论也是你已经清楚地,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们给筛掉了。然后,书里面剩下的其他知识就是你之前的 “思维盲区”了,也就是C区域,
这是一个人应该重点研究的部分,你对这部分内容研究的越深,越彻底,你的思维内存就能拓展的越多,因为此刻你所接触到的新东西是你之前只凭借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东西。
同样,使用这种方式也能使与人交流的效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至于原理,和读书时的场景是一样的。
所以,我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在阅读一个主题的书目之前,先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个主题进行彻彻底底的思考,把自己能琢磨出来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终极结论框架”给制作出来,然后,把它看做筛子,去筛选你的书本内容和交流内容,再把真正新的逻辑观点经过整理纳入自己原先的思维体系,达到真正的思维拓展。
就像最近朋友圈流传的一篇文章题目: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