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亲戚家里看到了他们的族谱,上面有关于家庭的章节吸引了我。现在,把它摘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家的信仰
———家庭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是生命的驿站,漂泊的归所,是亲情的纽带,力量的源泉,是心中的一片绿洲。
“家”就是我和我最亲的人相拥的地方,是收藏哭或笑的地方,不管是洋房别墅,还是低矮草房,那总是自己最美的风景,是我们孩子成长的伊甸园,也是我和我最亲的人一起慢慢变老的地方。家,有最真诚的陪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自己的窝才是最温馨的港湾。
(一) 家与儒家文化
儒家注重伦理。所谓伦理,就是秩序。中国的社会伦理,都是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中国人从一出生,第一个人际圈子,就是家庭与家族。
家庭,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文化,是孝悌仁爱、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此延续。
有了家,就有了深沉的牵挂,就有了生命的支撑点,也就有了坚强的理由。
(二)声望的锻造
中国古时社会,崇尚礼制,以法为辅。现在的家庭,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导致是非善恶标准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就是过分看重物质的东西,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补养。因为价值观出了问题,治理家庭失去了标准和方法,导致整个家庭行为失范,教育失衡。又因为家庭成员中,内外不分,主次不分,上下不分,没有核心,意见很难统一,有时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忽视了声望的打造,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丢失了传统的家风家教建设。
清代名臣林则徐,其母“平日济困扶危,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可见林助人为乐的品格是非常突出的。林则徐秉承父母志向,不贪财,不留财,一心为民。他对家人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才,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家教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向善。
君子厚德载物,家风家教靠后人接棒,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文化,从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做好人,做好事放在第一位,因为成全大家才能成全自己。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一个有德之人会避免许多灾难。一个厚德之人必定厚福。治家难,首先要修身,修身才能齐家。要知伦理,明善恶,懂因果。我们家长不仅要加强自身品德的培养,还要带动家人做好人,做好事,告诫他们做好人,做好事最终自己获益。家教重人品,学校重知识。做人一课,家庭要补上,学校要跟上。
(三)家国情怀。
儒家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由对家庭负责,延伸到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有了家,就有家乡,就有了埋在我们心底深处的文化乡愁。就有了过年、过节与团圆。它是爱的诉求,是亲情的集聚,乡情的宣泄,是对祖国的回望。
爱家、爱故土、爱祖国,不断延伸,不断提升。这种缠绵难遣的爱与愁,不只是靠教育出来的,它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家”的体验,它是生命过程中的感受。
没有了家,我们的路途一片冰凉;断了回家的路,生命也会因无根而枯萎。
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实的快乐,带来了社会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作为人,有生就有死,那么儒家文化是如何对待死亡的呢?我们的灵魂又会安顿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