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总以高高在上的样子去指责孩子,说了一堆道理,却从没有设身处地,认真倾听,过孩子。你和孩子的沟通有效吗?
记得当孩子犯错时,你是在对他的行为做出评价,还是对他人的本质,能力做评价或直接贴标签。
今天在公园看见两个小朋友正在抢玩具,跑来了两位妈妈,其中抢玩具孩子的妈妈,上来就夺下小孩手里的汽车,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跟个土匪似的,自己家这么多玩具不玩,出来抢别人的玩具,以后不给你买玩具了。”
五岁的小男孩,生气的又哭又闹,妈妈转身就走,男孩跟在后面哭,丝毫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好像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相信大家听着都会认为这位妈妈的做法太粗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但往往有时情急之下或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多妈妈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语。
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还要学会“有效沟通”和“降维批评”的思维。
降维批评
所有的不良行为,不能代表他就是这种人。孩子在成长中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要带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纠正孩子的错误。
等孩子冷静下来,他会知道自己做错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一犯错就定性为某种类型的人。
通过讲故事让孩子自己领悟道理。做出引导,让孩子自主认识到错误。像朋友一样去交谈,可以告诉他,妈妈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会犯错,但是我们要把问题当成游戏里的怪兽,来一个解决一个,不断的打怪升级,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棒。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出现问题,只要面对的是问题,都可以跳出问题去解决。而总是不给孩子机会解决,就去定义他是这种人,久而久之孩子真的会成为你说的那种人。
别让孩子成为你口中的那样子
发现孩子有什么缺点或不足的地方,我们需要耐心的倾听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具体的事件中引导孩子去改正。
如果经常说孩子粗心,可能这个标签在孩子心中就会扎根,以后由于粗心而造成的后果并不会让孩子提高警觉,反而会觉得不是自己的错,自己本来就粗心,没必要大惊小怪。
如果在事件中给出实际协助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事情就会进行地更顺利。
常常去强调孩子的缺点,可能孩子最后就会变成你口中的这个人,你的强调已经让这个标签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了。
如果你想让他变得更好,不如试着引导他向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鼓励他们积极沟通,相信自己,接纳自己。
接纳性语言
一、 用不加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
比如:当孩子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父母不加干涉、放手不管,这就是一种有效表达接纳感的非言语方式。
二、 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
“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一种接纳感,保持沉默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
三、 通过言语交流表示接纳;
不评判的积极倾听,把对孩子说过的话的理解反馈给孩子。
写在最后
孩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互相照见。学会尊重和用心倾听,使家充满爱,做为朋友般的相互交流,学习。
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们一起共创成长思维的氛围,让我们一起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