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价又涨了。
一名北大博士,中科院工作三年后,辞职离京了。
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本人耗费无数心力智力体力财力,一名名校博士到代表国家最高科研实力的研究院工作三年后,因为买不起房子辞职了。
一名国家高端人才,做出这个家人认为“no zuo no die”重大决定后,特别是经过辞职前后的对比之后,自然不甘心简单地就这样过去,所以他发声了。
先是在水木,然后被转帖到知乎,然后被更多的人转帖到更多的平台。“北大博士”,“中科院”,“北京”,“房价”,“上学”,大量耀眼的字眼,大量刺激人眼球的素材,北大博士火了,中科院火了,北京房价火了。
北大的博士生,天之骄子;中科院,集各种优势资源各种高端人才各种成绩于一身,最终都因为承受不了北京的房价,主动选择离开。看到这些,不仅又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曾经流传的一句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在这个一切看利益的时代,谁手中有权力谁就是老大,谁手中有财富谁就有话语权。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谁管你在干什么,开豪车住洋房才是王道,你奋斗了好几年乃至好几十年,不如别人卖一套房子,不如别人挖一车煤,甚至不如别人找到一个大客户,销售一份保险拿的提成。
从小我们被老师、被家长教导,我们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当工程师,我要制造宇宙飞船,我要造高精尖武器保卫国家,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我没被告知,知识就是财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长大了,我们开始工作了,领导告诉我们,要沉得住气,要坐得住冷板凳,只要你好好干,面包会有的。君不见这位博士说的,进中科院后,被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告知:“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那个充满活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个始终被各种人生笺言激励包围着的时期,什么“不须扬鞭自奋蹄,天道酬勤石开花”,什么“吃紧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工作了,你被告知相信组织,要相信凭借自身努力,可以干得一番大事业,可以对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切,被现实击得粉碎。
柴米油盐酱油醋,没有钱谁也不会白给你;生活最基本的住有其所,没有钱一切免谈,即使租房子也面临房东随时涨价,而房东可能也有很大委屈,可能他也在租房,可能他已经比别人低了;还有子女上学、工资待遇等等一切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更是充满了对权力、对金钱的渴望。
再看这位北大博士说的子女入学问题,由于名额紧张,典型的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单位出台了打分排队制度,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解决,但打分方式造成了新一轮不公平,打分方式仍然一切向权力、向职称倾斜,普通员工还得靠边站。
问题是,想当官不是完全靠能力,得有背景,得有关系,得有人缘,得有财力;想评职称,得有论文,得有人缘,得有财力。问题是对于一个科研单位,出成果的往往不是领导,即使有领导的名字,我相信你懂得;即使有高级职称的名字,我相信你仍然懂得。
我还注意到这位北大博士提到的一句话: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前面输了一堆打分排队,说了一堆子女入学难,最终看一下,似乎又回到了原点,钱才是万能的。古有“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今有“学校门前不讲理,有人没钱别琢磨”。
再看这位北大博士最终提到的孩子话语,读来令人心酸。这个时候,他不再是那个北大博士,不再是那个中科院高阶知识分子,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说实话,孩子说的话我读了好多遍,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反思,我的孩子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担忧?
“我们到以前我们租的那个房子去住好吗?起码比我们现在的房子大一点,你也可以有写作业的地方。”
“不要。”
“为什么?”
“那个房子不是我们的。”
这是妻子与孩子的一次开玩笑的聊天,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感觉到,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没有安全感,没有对家的归属感。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千百年来人们都明白的道理,到了今天突然成了很多人一直在梦想的事情,因为实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搭建自己的狗窝啊。
这位怀揣满腔热情,寄希望于通过干好工作以换得一个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的北大博士,生生被逼离开,即使招录他的老院士也无奈发出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感叹,而这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出的无奈之言啊。
“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言犹在耳,北京近日的住房市场又掀起了一股涨价潮。北京一方面要建设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另一方面却因为高房价把一些高端人才逼出北京,何其悲也。
这终究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没有钱哪有生活?没有钱,哪有居住权?没有钱,哪有资格养育子女?没有钱,哪有资格在这里写文?没有钱,哪有……
“房价,已经成为百姓的命根。”最终还是价,是钱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