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妈妈,你看,这种狗叫萨摩耶,毛雪白雪白的,眼睛眯眯的,真可爱!”
我:“爱咬人吗?”
女儿:“妈妈,你看,这是加菲猫,胖胖的,眼睛大大的,咱们也养一只吧!”
我:“爱抓人吗?”
女儿:“妈妈,你小时候,院子里养过大鹅吗?”
我:“没养过,它嘴巴会拧人。”
……
就是这种模式:女儿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把这种喜爱分享给我,我用极短的反射弧挡回去,把天聊死:它们会伤到我,并且,我似乎只看到它们会伤人,这一点便让我无法看到它们还有其他的面相:可爱、漂亮、忠诚、陪伴……
我为什么会对它们有如此强的条件反射:狗伤人,猫伤人,甚至鹅的拧人都会被我搜集出来……(会不假思索的链接到这些)
在记忆中,从小,我们家也从来没有养过诸如猫狗之类的动物,我也没有印象很深刻的被猫狗伤到过的事件,那我为什么会对它们的伤害性如此根深蒂固,好像有着难以愈合的伤口?
每次在电梯里,遇到带狗的邻居,我能避开就避开,乘下一次,实在躲不开,我会紧靠角落,后来熟悉了,我会直接告诉邻居我很怕狗,他们一般会让狗尽量离我远点,我也会一直观察着它,以防它在我不注意的时候会接近我,或者咬我。(其实,现实中,我没有被这些小动物伤过。)
“你会伤到我,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躲的远一点。”“我要看着你,防备着你。这样你伤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有机会躲闪。”“虽然你这一刻很平静,可能下一刻你变会翻脸,像变脸王一样快,让我猝不及防。所以我无法放松。我要时刻提防,保护好自己。”这些念头,不光是在遇到狗之类的动物时才有,当面对婆婆,大嫂,某些领导的时候,有时也会有。
上中学时,有两个女同学,也会给我这种感觉,至今同学聚会相遇,这种刻板的印象还会有。
当对这些有觉知了以后,我发现自己怕被外界伤害的背景无时不在,只是在遇到特定情景会凸现而已。甚至夜半醒来,总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睡觉的姿势是侧着蜷缩在一起,胳膊抱在胸前,似乎是在保护着自己,抵挡着什么?
抵挡着什么?
抵挡着对妈妈的恐惧,抵挡着妈妈打下来的手,抵挡着妈妈嫌弃的目光,抵挡着妈妈痛苦不堪的狰狞的脸……我看不到妈妈眼里的温柔,我读不出那里的鞭策,我感受不到安全,更感受不到爱意,只有防备,恐惧,想逃离……
是的,走过去吧,去抱一抱那个蜷缩着的,战战兢兢的自己。不要责怪她无力反抗,也不要试图劝解她去无条件信任,她在泥泞中一路走来,先让她在你怀里靠一靠,放松的睡一觉,她太累了……
等到明天,对,明天,她会告诉你,告诉你想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