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甚至在上医学院之前,我就已经决定选择精神病学科了:它来自于我对文学的热情,并且来自一个信念,那就是精神病学科让我接近我热爱的所有伟大作家。
——《成为我自己》欧文·D·亚隆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但是在我看来,相对于兴趣——我想要做什么来说,更重要的是不得不去做什么。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体编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至少要出一篇文章发表在公众号上,不仅限于图文,还有视频脚本、条漫脚本等。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的知识库用尽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资源的枯竭,我知道到了要更多输入的时候了。
我真的很懒,能躺着绝对不坐着,能坐着绝对不站着的那种,所以,让我主动看书,真的很难,我已经忘记了小时候蹲在书店里看书看的不想回家的那种感觉了。
但是没有办法,我依旧要写东西,所以我必须去看、去想、去写,这是我的工作,是我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包括现在也是,我一边在感叹,不用上班的感觉真好啊,一边在焦虑,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的日子真的太没有安全感了。
毕竟我又回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底层的需求——生存需求了,于是我就想,好歹我也写过那么多东西,我应该能写的吧,写东西对我来讲应该不难的吧?而且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总能给我带来一些喜悦,我应该是喜欢写东西的吧?
最重要的是,我看过太多的自媒体人,通过写作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所以,试试看自己来吧。这个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生存焦虑,尽管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很一般。
事实上,“想”是一回事儿,“做”是一回事儿,大家都看到了,这么久,我才更新那么几篇文章,所以,我真的是一个特别懒的人。如果没有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我真的可以拖延到地老天荒。
昨天晚上开始听粥左罗的一个写作课(199买的,买了很久了,第一节课也听了很久),前七节为一个模块,模块目标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系统。
这个写作系统包括:
搭建一个稳定的认知系统,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关于写作的重要认知,简单来讲,就是相信写作是一件不得不做、谁都可以做并且需要马上立刻就要做的事情,然后相信它,这样才能看见。
搭建一个稳定的输入系统,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我深表赞同,所以想要写出东西不难,难的是持续坚持的写出东西,而这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输入系统:持续读好书、看优质文章、多经历、看电影、和牛人聊天等等,都是持续汲取写作养分的方式。
其实稳定的输入系统,不仅仅是在写作中占有重要得地位,在心理咨询中更加重要,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我属于比较年轻的,我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还有我的思考不是那么的深厚,导致我的咨询范围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说,有些个案我可能没有办法接得住。
所以,我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书,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但是阅读可以让我们经历别人的一生,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当然,专业书很重要,但是其他的书也很重要,比如名著、哲学、现象学等等。
搭建一个稳定的处理系统,也就是我们的思考系统,可以是写读书笔记,可以是做思维导图,可以是教别人,而我现在做的就是写读书笔记,我比较喜欢这种。
搭建一个稳定的输出系统,也就是说可以写出来,包括文章的立意、标题、语言组织、排版、逻辑等等。
最后一个就是搭建稳定的反馈系统,首先要有一个持续的写作平台,比如说微信公众号、简书等等,这里的反馈包括阅读、评论、点赞、转发甚至是收益。
然后还要看数据,粥左罗说,数据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在洞察需求和人性的能力。我觉得很对,但是这个一直是我的短板。
我好像一直在自嗨,我觉得只要我写出我想写的就好了,你看不看是你的选择,这到底是我对自己数据分析能力是短板的合理化解释,还是真的无所谓呢?
值得思考。
兴趣是很好的老师,想要干什么,“想”这个念头的开启就是由兴趣来指导,但是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却是由坚持程度和坚持的过程中做了什么来决定的。
写作就是,写一篇文章不难,难的是坚持写,如果只是想随便写写,那么兴致来了写写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想要写成什么,那么就需要逼自己一把了。
实在不好意思立flag了,但是我真的很想坚持写点什么,所以我是不是要找到一个“不得不”去做的坑给自己跳呢?